【环球时报驻埃及特派记者 黄培昭】阿拉曼是埃及西北边陲省份马特鲁省辖下的一座小城,因这里曾是二战期间北非主战场而闻名。迄今,近80年的时光匆匆过去,昔日战火的硝烟早已在历史尘埃中逝去,但人们依然铭记着那段血与火的历史。
独具战略优势的小城
由埃及北部地中海港口城市亚历山大驱车西行,约一个多小时,便来到阿拉曼。阿拉曼一边面临碧波荡漾的地中海,一边则是浩瀚无垠的沙漠,不但风光秀美,而且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
进城时,道路的两侧长着整整齐齐、高大挺拔的棕榈树,似乎是分列两旁夹道欢迎游客的士兵,一个个肃穆而立。位于阿拉曼城中心的军事博物馆,以飞机、坦克、大炮、机枪等实物以及生动详细的文字、老照片等史料,展示和讲述着二战期间发生在这里的那场生死对决。1940年9月,意大利入侵埃及等北非国家,开辟了二战的北非战场。1941年2月,隆美尔率德国非洲军团增援意大利军队,英军节节败退,到翌年6月,英国被逼退到在埃及的最后一道防线阿拉曼。
博物馆负责人阿德尔介绍说,阿拉曼位于地中海和埃及北部卡塔拉盆地的一条狭长的地带上,地势险要复杂,易守难攻。作为屏护埃及腹地的重要战略支撑点,如果阿拉曼失守,英军将一败涂地,局势不可收拾。为此,英国首相丘吉尔任命蒙哥马利上将为第八集团军司令赴埃及视察,还重新改组了英军中东司令部,下达了“不惜一切代价保卫阿拉曼、誓死守住埃及”的死命令。于是,对盟军来说决定命运的大决战在此展开。
钻进“沙漠狐狸”的洞穴
在阿拉曼郊外,有一座并不算太陡峭的山,山坡的斜面上,一个通向地下的山洞很不起眼,那里却是当年隆美尔的指挥部。《环球时报》记者穿过狭长的洞道,一直来到最深处。里面豁然开朗,空间一下子大了许多,中间摆放着隆美尔当年使用过的办公桌子,桌子上是几张已发黄、有些碎裂的作战地图以及隆美尔签发过的命令等文件。四周的墙壁上,挂着隆美尔的一些照片、军衣、钢盔和望远镜等。
1988年,埃及和德国联合,共同把隆美尔当年的山洞建成了博物馆,每年都吸引着大量游客来此参观。2011年初埃及爆发“茉莉花革命”后,博物馆一直处于关闭状态,2017年重新开放。钻进“狐狸洞”,体验当年沙漠之狐的作战指挥,已成为凭吊阿拉曼古战场的重要内容之一。
阿拉曼战役前,隆美尔曾在劣势下扭转战局,被外界起了个绰号——“沙漠狐狸”。特别是他以少胜多,攻破利比亚东部的战略重镇图卜鲁克,俘虏英军数万人,一时间被英军视为“恐怖魔鬼”。在节节吃败仗后,英国在北非的主力第八集团军面临全面崩溃,丘吉尔被迫改组前线指挥部,任命老将戈特接任第八集团军指挥官。然而,戈特乘飞机赴任途中,飞机被德军击落,尚未履新便阵亡了。沮丧的丘吉尔紧急将蒙哥马利派往了非洲战场。但正是这位不被看好的“备胎”出人意料成了“狐狸猎手”,一代名将隆美尔的不败传奇戛然而止。
改写盟军北非战局的战役
阿拉曼战役1942年10月23日深夜打响,到11月3日结束,虽然持续时间不长,却上演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坦克战,共有2万多德、意士兵和1万多盟军士兵死亡。盟军通过这次战役,改写了北非战场的格局。丘吉尔曾评论说:“阿拉曼战役前,我们从未打赢过一次;但在阿拉曼战役后,我们所向披靡”。
阿拉曼军事博物馆的对面和附近,有三块墓地,分别是英军墓、德军墓和意大利军墓,安葬着上万名阵亡将士。《环球时报》记者看到,这些墓一排排,一行行,整齐划一,仿佛是正在等候检阅的队伍,庄严肃穆,令人起敬。每块墓都刻有军人的姓名、生卒年月以及军衔官职等,有的还有亲人撰写的墓铭志,如“在世界上,你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士兵,但对我,你却是整个世界”“亲爱的丈夫, 我们在记忆的天堂里日夜相会”等等,感人至深。
墓地管理人员马哈茂德告诉记者,当时的盟军中,除了英国,还有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和南非等国,他们一起参加了阿拉曼战役。当时,蒙哥马利趁着隆美尔离开战场到奥地利治病的机会,发动代号为“轻足行动”的计划,从此开启阿拉曼战役。隆美尔火速赶回,进入山洞里指挥战斗。英国虽占人数和装备上的优势,但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后来蒙哥马利调整了作战策略,用集群式重型坦克重点进攻德、意军队结合部的薄弱环节,使坦克数量和威力都处于劣势的德军疲于应对,从此扭转了战机。
11月3日,德军战败,隆美尔为不使全军覆没,来了个历史上著名的“千里大撤退”。隆美尔说:“ 如果给我油料,那逃出北非的就是蒙哥马利了”,他还把刚刚得到的1200吨燃油补给放火烧掉,以免留给盟军。
蒙哥马利没有果敢地乘胜追击,错失全歼德军的良机,使隆美尔这个“沙漠狐狸”溜之大吉,但毕竟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为日后英美联军彻底消灭德意在北非战场上的几十万军队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