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宋朝战胜率超七成,而唐朝只有55%,为何还会觉得宋朝那么弱?

2020-10-20新闻47

"宋兴七十余年,民不知兵,富而教之,至天圣、景祐极矣"。宋朝自赵匡胤立国以来,大大小小的战争一直在持续。先是统一之战,这其中大大小小的仗,不计其数。大宋胜率超七成,对外战争"胜多败少",为何还被戏称为弱宋呢?

(一)、冲突四起,战乱几乎从未平息

北宋所处的时代,时局并不是特别有利。因为石敬瑭将幽云十六州割据给了契丹人,人家在那片土地上繁衍生息,而中原自此无险可守,人家能够朝发夕至,直抵开封。后来,元昊又自立称帝。总之,纵观整个南北两宋,几乎都未曾消停过。

1. 七成胜算,但一直处于被动

"昊既袭封,衣白窄衫,毡冠红里,冠顶上独垂红结绶,表异蕃众。"宋辽战争碍于有澶渊之盟,得以平息。不过宋夏战争,却持续了很久。当年仁宗本有机会,不战而屈人之兵,直接不理会元昊求和之请,让其自己困毙,可他放弃了这次机会。

西夏有了喘息之机,成了一个"会哭的孩子"。只要自己的愿望,北宋稍微没有达成,他们就会大兴兵戈,进军宋境。他们的意图就是问北宋要钱要粮要物资,即使西夏人作战失利了,宋朝还是会满足于其。

后来,北宋与女真缔结了海上之盟。双方决议南北夹击辽国,而后瓜分燕云十六州。可是在这场战争中,面对已经孱弱不堪的辽国,北宋还不是人家的对手。金国人不甘将土地平分给这么孱弱的北宋,于是发动了靖康之役。

徽钦二帝惨遭俘虏,金国人南下追击康王赵构。后来,南宋方面又不停的反击,不断的签订合约。再然后,就是蒙古人勾结南宋,攻击金国。赵家人还是没有吸取当年海上之盟的教训,欣然应允。结果,人家除掉了金国,就来打自己。

"崖山之后,再无中华"。南北两宋不是在打仗,就是在打仗的路上。而网文《百分之九十九的中国人都不知道的事》提出宋朝的战胜率在七成左右,而唐朝只有55%。那么,为何还会觉得宋朝那么弱呢?

2. 一概而论,统计并不具体

这篇文章,并未将全部的战争分类出来。首先,战争应该是第一大类;其次,战役为第二大类;其三,就是战斗,此为第三大类;再次,还有边境冲突应为第四大类。大规模的战争,往往要持续几年到几十年不等,其中包括了数十次的战役,几百次的战斗还有上千次的冲突。

而唯有战役的胜利,才能决定一场战争的胜利,战争的胜利才是关键。应当将其分类以后,再逐一列举。很明显,文章是将这四大类全部囊括其中。要知道,小规模的战斗和摩擦,根本对大局不足以构成影响。

而两宋的胜率超过七成,很大程度上都是小规模战斗的胜利,真正的战役或者战争,胜利的次数并不是很多。因此,数据不明,根本无法改观人们对两宋的印象。那些记录史书中的战争,宋朝总是败多胜少,它不弱,谁弱?

(二)、御敌之战,而非外扩之争

"庙堂无谋臣,边鄙无勇将;将愚不识干戈,兵骄不知战阵"。其实,两宋的基本状况,都在这句话中。人们认为汉武帝时强盛,唐太宗时强盛,是因为其都是对外作战。

即使胜率不及宋朝,可是人家的收获要远比宋朝大的多。再一个,他们二位都是主动出击,而宋朝则大都是被动御敌。

1. 解自己之围,而非伤他人之根

大多数时候,都是人家先来攻打宋朝的城池,而后他们守城作战。比如仁宗年间的三川口之战,那就是元昊意图攻击延州。而延州的守将十分轻敌,导致当地成了一座空城。在这场仗中,延州险些失守,而大将刘平惨遭俘虏,若不是许德怀偷袭他们,宋军定将全军覆没,延州城也会保不住。

显然,从表面看,宋军的确是胜利了,可算不上是真正的胜利。因为宋军的伤亡人数远在元昊之上,这场战争也只能算作一场惨胜而又幸运的保卫战。"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到了南宋,岳飞虽然曾经一度北伐,可那不过是高宗的缓兵之计而已。

反观北宋的主动出征,只有宋朝初期的胜利是大规模的,其余的要么落败,要么规模太小。而落败代价最大的当属开禧北伐,集结那么多的军队,最后却险些丢了四川。最后,又拿了回来,可那不过是收复失地,又怎能算作真正的胜利。

2. 虽胜尤败,占据的比例很重

打个比方,一个七八岁的儿童,用尽全力给了一个成年人三拳,而成年人最后只回击了一拳,就将其打倒在地。那么,谁给谁造成的伤害要大一些?肯定是后者。因此,人家来打宋朝,宋朝大都只是小规模的胜利,却不能因此而定夺成败。

即使两宋的胜率都达到了百分之七十,可它所付出的代价,要远比敌国人沉重的多。两宋的战争,大都是抵抗战争。因为自雍熙北伐失败以后,君王们就不再热衷于开疆拓土。尤其是在仁宗的影响下,他们大都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内部来。

就是因为宋朝弱小,人家才欺负你。这并不是后人认为其弱就弱,认为其强,就强的。倘若北宋真的强大,无往而不胜,像西夏那样的小国根本就不敢自立。那些防御战,它即使赢了九十九次,却在最后一次失败了,所以北宋灭亡了,所以南宋灭亡了。

两宋的守城之战,就是人家攻占下这座城池,就算失败了;而人家退兵了,即使毫发无损,那也算是胜利。可这种胜利,就算再多又有什么用。打铁还需自身硬,两宋强不强,史书中描述的已经够细致了,并不是一些笼统的统计数据就能决定的。(三)、一败顶十胜,并无什么用

宋朝军事软弱,因此在外交上就软弱。这个弱,是一环扣一环的。因为打不过他人,所以就只能屈辱求和。有时候即使占据上风,也得求和。因为它知道,一时的胜利,会招致更大的失败。

就像仁宗年间的宋夏战争,他本可以对元昊的求和之请,置之不理,但还是欣然应允。他就是害怕把党项人逼急了,再度进犯。

1. 懦弱之弱,丢失大片传统中国地

没有拿回燕云十六州,这是石敬瑭的错,毕竟人家辽国要比宋朝先建国,不能怪罪于赵家人。可元昊自立之时,的确夺走了河西走廊上的很多土地。领土没有全部收回不说,还有丢掉不少。而辽国人也趁机敲诈勒索,这才有了重熙增币。到了南宋,更是如此。

靖康之役后,赵构曾经被人打的逃到了海上。九五之尊的皇帝,都已如此,难道还不能说弱吗?而当岳飞连战连胜,眼看收回中原之际,高宗连下十几道金牌,就生怕得罪了辽国。因此,这场收复旧土的战争,以南宋的懦弱而告终。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名将岳飞,含冤而死,只因赵构想和金国签订合议。最后,赵构接受有着血海深仇的金国人册封,南宋成为其附属国。每每写信致书,都是臣构言如何如何,生怕将其得罪,难道这可以称之为强吗?

开禧北伐,朝中的那些人贪生怕死,爱慕人间富贵,都不愿出力支持,结果导致大败。后来时机再度降临,了南宋的高层却把韩侂胄给杀掉,签订了更加屈辱的《嘉定和议》。这些所作所为,都和强这个字,挨不上边。

2. 若只以数据来看,未免太过武断

首先,这个百分之七十的胜率,是将无关紧要的小规模冲突纳入进来;其次,两宋的战争,大都是保卫战,即使胜利了,自己也没有落着一点好处;再次,如果宋朝真的强大,那么这些国家就不会动不动的就举兵入侵;最后,宋朝赢的时候,大都是小赢,而败的时候就是靖康之役和崖山之战这种决定国家生死的战争。

所以,两宋压根和强,没有关系。如果它真的强盛,就该一举拿下辽国,收回传统的养马地;如果它真的强盛,就不会在缔结海上之盟后,面对如此虚弱的辽国,还久攻不下;如果它真的强,金国人在攻打其河北城池时,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将领率部投降。

当然,每个朝代末年之际,都是苟延残喘的。可宋朝在真宗时期,就已经如此。那才是赵家的第三位皇帝。他的子孙们很好的继承了"怂"这一点,贪婪而又不愿放权,想打胜仗,又怕武将谋反。结语:

每个朝代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宋朝也不例外。不论是北宋还是南宋,虽然它们的军事实力十分薄弱,不过经济发展水平还是很高的,这也是可圈可点之处。要说它经济强可以,但整体实力,并不是十分强劲。

#辽宋夏金#战争#两宋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