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忍让从来都不是美德,这只是害怕关系破裂的懦弱表现
世界上所有做出过重大贡献的,无一不是具有良好美德的人。
从某种程度或角度来说,忍,不是美德,它只是害怕关系破裂的懦弱表现。
害怕关系破裂的人,往往是一段关系中步步退让的人。其人本身在其他事情上,也许很强悍强势,只在某段关系中因患得患失,特别在意和害怕失去,从而一再突破自己的底线,去忍让对方。
另一方面,从一般的社交互动中,我们多少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基本性格与主张。
比如,有些人在社交场合非常强势,事事以自己的意志力为先,不允许他人超越自己之上。而有些人则完全相反,遇事唯唯诺诺,不敢自作主张,总是跟在群体意见后符合他人决议,哪怕是群体决议已经损害到个人利益,也不敢提出异议,而只是默默跟随忍让。
这种忍,有时的确可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但更多时日之后,自己一方面因为受尽委屈而感到不快和憋闷,另一方在众人眼中也变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所受欺压越来越多,最后导致恶性循环。
那么忍让,什么时候才算得上是美德呢?
我们认为,当一个人为了维护比他更弱小的人的利益而忍让一时欺辱的时候,是为美德;当一个为了多数人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小部分权益时的忍让,是为美德。
所以,如果一个人清楚知道何为美德,就会清楚知晓何种忍让值得。
美德:美好高尚的品德。在人格心理学范畴里,美德是指可以给人的自我增添力量的东西。它包括并不限于力量,勇气,自信,乐于助人等积极因素。
在西方积极心理学中,美德是性格上的优等概念,不同的性格优势能汇聚出不同的美德,可以说,美德是至善至纯至高人性的结晶。
而在社会整体潜意识中,美德是为大众所推崇的高尚行为,是一种自制的、积极的态度。
其中,具有道德感是美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更多的显示为对陌生人、自然、世界建立起 “有意义有价值”的联系的强烈意愿。
而美德的字面意义,也可以理解为能让人变得更美的品德,人因为有美德而显得更帅气、漂亮、更有吸引力,皆因它是一种从内在产生出来的力量。
当一个人的内心对世界有爱,对生命有尊重,对时间以及万事万物珍惜时,他自然而然就会产生美德。
正是这种来自内心最深处的东西,会让人更年轻有活力,也更会让人感到亲切。拥有美德的人,对世界与生活会有一种非常强烈的幸福感。
相反,忍让是一种性格上的被动收敛,是一种心理上的自卑,或是因对眼前身边关系的患得患失而对自己真实感受的一种扭曲。
当个体的生命因为某种目的而被迫丧失掉自己的尊严或原则时,当个体为了获得爱而先行阉割自己的诉求时,当自己必须依靠丧失原则的退让来获取他人尊重和正眼相看时,整体上就已经完全脱离了“美德”的范畴,而仅仅是为了眼前所求,对尊严与生命的弯折。
害怕关系破裂而一再忍让 只会让结果变得更坏
选择忍让,如果只是出于个人目的,则已然是下策,这其中深有奥义。
我们都很熟悉 墨菲定律(Murphys law),意思是说, 一件事情,如果存在变坏的可能,哪怕这种变坏的几率只有0.01,它最终也是会发生的,并且,一旦发生就会引起最大的损失。
通俗的说就是,如果一直担心某种事情会发生,那么它就极有可能会发生。换在个人体验上就是: 越害怕失去,就越容易失去。
一旦害怕失去,人的行为和心理就会变形。
比如担惊受怕,疑神疑鬼,患得患失,一旦关键人物稍微忽略自己的感受和付出,就会认为对方是在抛弃自己,不在乎自己,从而逐渐变得异常敏感、性格不稳定,总是怀疑他人,认为他人对自己的忍让和付出毫不在意,进而心生怨愤,迁怒于他人。
事情发展到最终,双方不欢而散,一方拼命忍让阉割自己想要维护保全的一段关系,悉数丧失在自己的猜疑和恐惧中。
那么,因为害怕失去而忍让的懦弱选择是如何产生的呢? 主要来源于不正确和不合理的自我暗示。
自我暗示(Auto Suggestion)
这是指由五种感官(视、听、嗅、味、触觉)带来的心理暗示。自我暗示通常分为 积极和 消极两种,让我们以爱情和友情为例来说明这两种情况。
积极自我暗示包括:
1. 要爱对方、宽容对方、正视对方合理需求
2. 想尽一切办法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爱和关心
3. 想尽一切办法让两个人相处起来更舒服自在
这些自我暗示通常是以自己为主角来思考问题的,透露着乐观融洽的精神和心理状态。
而 消极自我暗示则完全相反,从情绪开端就站位不正,它的出发点往往是:
1. 万万不能让人讨厌自己
2. 万万不能让自己在乎的人离开自己
3. 万万不能失去他/她
4. 万万不能让人觉得自己没有责任心
5. 为了以上目的,自己必须有耐心,不能乱发脾气
以上种种,皆属被动思维和低人一等的气息,透露出患得患失的悲观消极态度。
而自我暗示之所以起作用,往往在于不理性分析,而只接受自己的意念去行事。
所以,越是积极的暗示,就能带来好的效果,越是消极暗示则越会带来恶果。
一味的忍让,也许可以换得一时的好感和所得,但由于忍让者的心理和行为往往建立在消极的自我暗示基础上,所以,他所担心的关系破裂或失去,最终还是会发生。
摆脱越忍让越害怕,越害怕越失去的几个方法
(一)积极向上的自我暗示
既然我们的潜意识容易受暗示影响,你暗示什么,就将得到什么。将“害怕失去”的消极暗示思想清除,继而换成积极向上的自我暗示。
(二)让彼此都舒服大于一切
良好的关系,一定是适时适度刚好需要的。
无论是两个人相处,还是在群体中的相处,既让自己舒服,又让他人也觉得舒服是一段关系中最为重要的环节。而正是一环节,更能考验一个人的美德、心胸和人际关系处理方式和技巧。
(三)把重心关注放在自己身上
当你害怕“失去”,就等于把决策权、审判权毫无保留的交给了外界。 一旦外界占据主动,那么作为个体的人就一定会处于被动状态,被动的等待外界或他人对自己宣判。
与其主动让自己被动,为何不将重心放到自己身上?
明确“我才是一切的根源”,我好一切都好,我不好一切都不好,为什么要把自己的时间和命运交给别人来审判呢?努力奋斗提升自己,是在任何环境下都应该坚守的态度与准则。
忍让从来都不是美德,只是害怕关系破裂的懦弱表现。
知晓美德为何物,分辨得出忍让是对自己的阉割还是奉献,清晰明了一段关系对自己的意义,才能在属于自己的人生路上,收获应有的成果,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有价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