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潮热的日子,特别是今年的三伏天长达40天,让很多人觉得难熬。实际上,我们的“心脑血管”更难熬,有资料显示,每年的三伏期间都是中风、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发作的高峰期,气温每升高1℃,急诊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就会增加17.3%。
心脑血管疾病是常见的一类心血管内科疾病,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包括我们平时常说的血脂异常、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所导致的中风、心肌梗死等。其中,血压异常波动是主要原因。
血压对温度非常敏感,温度升高后,很多血压控制不太好的患者,会发现一直居高不下的血压,居然下降了。而一些平时血压控制得不错的高血压患者,则会出现一些“莫名其妙”的低血压症状,比如头晕、乏力等。
高温之所以会导致血压下降,是因为皮肤表面的血管扩张了,血管阻力减小,血压自然就会下降了。另外,夏季出汗多,水分丢失多了,就意味着血管里的“血液”量少了,盐分丢失的也多,这也会造成血压下降。实际上,血压贵在“稳定”,最忌忽高忽低、剧烈波动,这往往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为了维持血压的稳定,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避免以下几点。
1
不遵医嘱,随便停药
有的人会认为“天热血压降下来了,就不用吃降压药了”、“夏天胃口不好,吃得少,降脂药、降糖药可以停一停了”,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来说,最重要的就是遵医嘱按时服药,如果需要调整药物用量,必须要到医院咨询医生,请医生帮助调整药物剂量或者剂型,或从一片改成半片,或从一次改成间隔每日一次。但是患者千万不能停药,停药以后会引起药物的反跳,导致血压骤然升高,会诱发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
2
不用空调,或者整夜吹空调
正确合理的使用空调,也是保护心脑血管的重要措施。有的老人出于节省,或者担心吹空调对身体不好,就不用空调。而有的人因为怕热,喜欢开着空调吹一整夜,这些方法都是错误的。特别是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的中老年人来说,忽冷忽热的温度变化会使脑血管反复收缩舒张,以致造成脑部血液循环障碍,严重时会导致脑梗死。
有的高血压患者把空调调到低温睡觉,一觉醒来,就会出现手足无力、语言不清、嘴歪了,这很有可能就是因为低温导致脑梗死。对老年朋友来说,一定要合理使用空调,使室内温度保持在27℃-28℃,室内外温差保持在7℃左右既可。
3
渴了猛喝水,或者运动后喝冷饮
三伏天气温高,身体缺水速度也会加快。此时如果不喝水,就会导致血液浓度增加,血液变得黏稠,极易突发心脑血管疾病。但如果喝水太快,水分会快速进入血液,使血液变稀、血量增加,心脏不好,尤其是患有冠心病的人就会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严重的可能导致心肌梗死。因此,夏天喝水不能喝太快,要少量多次,别等到渴了再喝水,每次喝100~150毫升即可。
此外,更不可取的是在剧烈运动之后喝冷饮,或者吃冰西瓜,虽然会带来短暂的舒适感,但会造成血管迅速收缩,心脏、大脑等脏器的耗氧量加剧,容易诱发心梗。因此,夏季更适合饮用温水,或者用薏米、芡实、赤小豆、绿豆等熬汤,既可以补充水分,又可以清热解暑、健脾祛湿。
4
熬夜玩手机
夏季日照时间长,天亮得早,黑得晚。因此,人们的起居也要随之做一些调整,以晚睡早起为宜,但这里的晚睡并非熬夜。现在中风、心肌梗死等“老年病”越来越年轻化,与熬夜玩手机有很大关系,熬夜会让本应该休息的“血压”继续保持兴奋状态,心脑血管无形中会受到很大的压力。
“过时不候”是人的睡眠特点,如果在困倦时不及时入睡,过了最佳时间就会难以入睡甚至失眠。一般来说,夏季晚上睡觉时间不应超过12点,老年朋友如果能每天中午小睡一会儿,对保护心脑血管是有一定益处的。
5
一大早就去晨练
夏季天亮的早,不少老年朋友一大早就去晨练,这是一个心脑血管疾病的多发时间段。很多人都知道,冬季晨练不宜太早,而夏季晨练同样不宜太早,夏季人体新陈代谢加快,能量的消耗比较大,对氧气和养分的需求量也明显增加。
气温较高时,空气湿度较大,含氧量降低,此时锻炼会加心脑的缺血缺氧。如果同时大量出汗,水分流失多,使血液变得黏稠,更容易诱发中风、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对于健康人来说,可以在七点以后晨练,但对于伴有冠心病、高血压者来说,最好能将锻炼的时间改在黄昏。
6
情绪急躁,爱发脾气
夏季天气热容易使人心情烦躁,更爱发脾气,情绪也是心脑血管发病的高危因素,会影响冠状动脉的收缩,尤其在高温低压天气下,容易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因此,中老年朋友在三伏期间要保持心情平和,防止“情绪中暑”。
遇到不顺心的事情,要学会转移注意力,做一些打发时间同时又不会耗费脑力的事,比如听听音乐或看电视。需要注意的是,当情绪不好时,血压会升高,心率会增快,此时不宜进行剧烈的运动或者吃东西,这些都会加重心脑血管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