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的影响力为什么如此之大?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篇一】唐诗的影响力。
唐诗三百首里有些格律诗不合律是怎么回事? 因为格律诗的演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形式出现,最早南朝的阴铿就有完全合律的诗,但是规则到初唐并没有完全定型。我们奉之为圭臬的《唐诗三百首》收录了各种不合标准格律的律诗。后人创作律诗时越来越严格,这些不合标准律的律诗在中唐以后就非常少见了。《唐诗三百首》所选七言律诗,共53首,分盛唐中唐晚唐盛唐,可见蘅塘退士认为初唐的七言律诗好的不多,初唐唯一的一首被选入的标准律诗他还归类到了七言乐府里,就是《古意呈补阙乔知之/独不见》。五言律诗有80首,其中有不少不完全符合格律的情况,很多刚开始学习格律的朋友拿起《唐诗三百首》很容易看得稀里糊涂。我以前曾经写过两篇文章《老街味道 唐诗三百首格律浅析上篇乐府与古体诗》《唐诗三百首格律浅析下篇律诗与绝句》,按照各体目录大概说了一下。题主说的两首诗确实不是严格的格律诗。1、通篇不对仗的律诗 这类诗严羽在《沧浪诗话》专门提到:有律诗彻首尾不对者(盛唐诸公有此体,如孟浩然诗:“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轴轳争利涉,来往接风潮。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坐看霞色晚,疑是石城标。又“水国无边际”之篇,又太白“牛渚西江夜”之篇,皆文从字顺,音韵铿锵,八句皆无对偶。
请问律诗当中,粘对怎么理解? 律诗格律规则,说来其实挺简单,也就三个字:替、对、粘。一、替所有律句须遵循平仄两两交替而行原则,即所谓“马蹄韵”,如: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等等。二、对两句律句构成一联,即上联下联,也称上句下句。联内两句平仄应相“对”如: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或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三、粘基本律句就四句,如何将其有机组合,而不杂乱呢?古人用了一简单办法,那就是“粘”。联与联之间,平仄应相“近”,即第二句和第三句平仄,一三五七字可以有差异,但二四六字平仄必须完全一致: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这样四句构成一基本单元,称为绝句;两个绝句如此办法“粘”起来就成为一完整律诗。还可用“粘”的办法使律诗无限延长,成为二十韵甚至四十韵的长律或排律。基本句式通过变换组合,即得到四式绝句、律诗的不同类型。这么做的好处就是让律诗的结构变得有章可循,同时尽最大可能,保证有四种不同的节奏,循环往复而不至于单调。但是,这个规则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从南朝齐梁,到隋,直到盛唐都是一个。
介绍一下唐朝的两大诗派 一、2113王孟诗派1、简介山水田园5261诗人以王维、孟浩然为4102代表,因此也称王孟诗派。他1653们用开阔的胸怀,深细敏感的审美嗅觉,来描绘山水风景的优美壮丽,歌咏田园生活闲适静谧,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盛唐时期社会的安定,农民的安居乐业和时代精神的开朗乐观。2、代表作品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代王维)原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翻译:独自离家在外地为他乡客人,每逢佳节来临格外思念亲人。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茱萸可惜只少我一人。②、《留别王侍御维》(唐代孟浩然)原文: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索寞,还掩故园扉。翻译:这样寂寞我还在等待什么?天天出门求仕却一无所获。本打算归隐山林寻找佳境,又因与故友离别深感惋惜。身居高位者谁能保荐我呢?可惜世上知音人稀若晨星。我这寒士只应该甘守寂寞,还是回到故园闭门隐居吧!二、高岑诗派1、简介高岑诗派,中国盛唐诗歌流派之一,即边塞诗派,主要代表人物为高适、岑参。其诗主要是描写边塞战争和边塞风土人情,以及战争带来的各种矛盾如离别、思乡、闺怨等。。
清代诗歌理论“四大说”之间有什么联系? 神韵说 中国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主张。为清初王士禛所倡导。在清代前期统治诗坛几达百年之久。神韵说的产生,有其历史渊源。“神韵”一词,早在南齐谢赫《古画品录》中说已出现。谢赫评顾骏之的画说:“神韵气力,不逮前贤,精微谨细,有过往哲。这里以“神韵”与“气力”并举,并未揭示出“神韵”的意蕴。谢赫还说过:“气韵,生动是也。这里以“生动”状“气”,对“韵”也未涉及。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论画六法》中所说“至于鬼神人物,有生动之状,须神韵而后全”,也未超出谢赫的见解。唐代诗论提到的“韵”,大多是指诗韵、诗章的意思,不涉诗论。如武元衡《刘商郎中集序》说:“是谓折繁音于弧韵”,指诗韵;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所说“韵外之致”,即指诗章。他的《诗品?精神》中所说“生气远出”,却可以看作是对“韵”的一种阐发。今人钱钟书说:“‘气’者‘生气’,‘韵’者‘远出’。赫草创为之先,图润色为之后,立说由粗而渐精也。曰‘气’曰‘神’,所以示别于形体。曰‘韵’所以示别于声响。‘神’寓体中,非同形体之显实,‘韵’袅声外,非同声响之亮澈,然而神必讬体方见,韵必随声得聆,非一亦非异,不即而不离。(《管锥编》)这段话对“气”、。
你对香菱学诗怎么看?她学诗经历了哪几层境界? 空中漫步已作答,也只是说香菱已走进诗人的初始介段,也因香菱的身份关系,曹公当然不能把她写的有多高,哪样就突显不出林黛玉的诗学成就。可见曹公的人物把控上有多精准。从薛潘的哪几句粗俗的让人喷饭的歪句,把一个纨绔子弟的形像刻画的淋漓尽至上就说明一切了。不管怎么说诗要有诗境,这才是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