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安史之乱之后,唐朝为何没有彻底消灭各地藩镇,实现大一统?

2020-07-21新闻18

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没有消除藩镇割据的局面的原因要从中央和藩镇两个方面来分析。

从中央上来看: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中央对于安史降将的处理加剧了地方发展格局的局面,然而此时的唐中央政府已经没有了足够的力量来处理地方藩镇割据的问题。

从地方上来看:

地方各藩镇拥兵自重军事力量极其强大,后期形成的藩镇联盟使各藩镇之间成为了利益共同体,加上中央政府在军事活动上有求于地方,自然不敢贸然对地方藩镇势力采取行动。

一、地方藩镇原因

唐朝藩镇动乱开始于安史之乱以后,当时,国家局面看似统一,其实早已变得四分五裂。地方藩镇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一方面是由于藩镇势力在政治、经济、军事上享有的各种特权,另一方面是藩镇联盟的出现。

(一)政治原因

在藩镇制度中,各藩镇拥有各自完整的法令、官爵制度,并且节度使的职位也是继承制的,可以说各藩镇就相当于一个个的小国家。在这种制度下,藩镇的势力得以一直延续下去。

此外,各藩镇并不否定唐朝的中央统治地位,因此避免了与中央势不两立局面的出现。比如说唐德宗年间的“四镇之乱”,虽然这四个藩镇的节度使纷纷称王,但仍然将中央政府尊为正统。藩镇的这种政治态度也使唐中央放松了对地方势力强大的担忧。

(二)经济原因

在唐朝初期,所实行的土地制度是屯田制或营田制,在这两种土地制度下,土地归国家所有。之后节度使在进行地方管理时多兼任带度支、营田使的职务。

藩镇割据现象严重之后,地方财政制度完全掌控在节度使手中。节度使在地方可自修改土地制度。在《新唐书中》有记载,“幽州节度使朱滔命部下,广垦田,节用度。”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除了那些屯田或营田的土地外,开垦出来的其他田地,可以归节度使私人所有。

在《旧唐书》中有记载,当时唐朝中央想调任山南东道节度史来稹,但是来稹却上表说“臣去秋种的麦,请待收麦毕,赴上”由此可见,这些地方节度使已经慢慢转变成了大庄园主。在这种状况下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这些地方节度使自然会阻止唐朝中央来对地方经济进行管控。

地方节度使掌握了各地的财政大权,地方所收缴的赋税也不会交到唐朝中央上去,在《旧唐书》中就有记载“山东诸镇,户版不籍于天府,税赋不入朝廷。”这种赋税制度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繁荣,但是也导致了中央财政空虚。

藩镇节度使代表着地方大地主阶级的利益,他们掌握着地方的财政大权,不向中央交纳付税,形成了独立的财政制度,这为之后的藩镇的壮大创造了物质条件。

(三)军事原因

众所周知,安史之乱时安禄山手中有一只强大的军队,也就是“牙兵”,在安史之乱后,其他节度使手中依然有大批的“牙兵”,这些“牙兵”是地方豪强贵族的子弟兵,是藩镇割据力量的核心,他们代表的是地方庄园主。这些“牙兵”往往受过专业的训练,因此战斗力十分强大。

(四)政治联盟的形成

唐朝的藩镇之间形成了稳定的政治、军事联盟,“四镇之乱”就是典型的体现。

《资治通鉴》中有记载,建中年间“李惟岳承力宝臣节度使之职,李纳擅承李正已节度使之职。”对此,唐朝政府十分反对。于是山南、淄青、成德、魏薄四镇联合抵抗中央朝廷,中央虽然对这四个藩镇进行了讨伐,但是地方割据势力实在强大,

最后唐德宗只好下令同意节度使的更换,不过却将这四镇去除了王号,名义上这四个藩镇归中央管理,但其实管理权还是属于地方节度使。

二、唐中央政府的原因

(一)对于安史降将的处理

在安史之乱时,唐中央政府为了取得暂时的安定,对投降的将领处理失当导致了后期藩镇势力的壮大。中央政府将河北土地分封给了安史之乱中投降的将领,让他们从败军之将摇身一变成为地方节度使。但是,这些人在分封到土地之后也不安分,常常不听从中央命令, 霸占其他土地。

为了避免安史之乱的再次出现,唐中央政府还给内地手握重兵的刺史们加封了节度使的称号。除此之外,那些帮助中央政府平定安史之乱的内地节度使也因为功劳跋扈了起来。

(二)军费开支地方化

在安史之乱之前,唐朝政府实行租庸调制,全国财政由中央统一调配。安史之乱时期,因为唐朝中央自身难保 所以无法从全国范围内控制和调拨粮草供应军队,因此,中央下令各藩镇自己供应当地军队。这个做法在当时减轻了中央的负担,可是,也给唐朝中央政府埋下了地方势力壮大的种子。

在安史之乱被平定以后,唐朝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依靠在江南地区。这使唐朝政府的财政周转缺乏灵活性,只要江南漕运稍微停顿,中央政府就会陷入全面恐慌当中。因此唐朝中央政府缺乏雄厚的财政力量来支持军队运转。

(三)军队外重内轻

唐朝前期中央禁军人数很少,并且地方府兵和募兵人数都由中央政府严格控制,当时实行耕战结合的模式,这种模式的设立可以避免地方割据势力的壮大,在这种军事制度下即使中央政府没有强大的常规部队,也不至于被迅速推翻。

开元以后,边疆地区的募兵队伍渐渐壮大,但是中央军队却没有的任何变化,于是兵力外重内轻的问题渐渐显露出来,据统计当时藩镇军队和地方军队加起来大约有49万,但是京师和内地兵力加起来才8万左右。

兵力的不平衡是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在安史之乱后,边疆和中央都开始提高士兵数量,但是中央兵力和地方比起来依然处于少数,不过在地方势力的相互压制之下,唐朝还是处于一个相对平衡的局面之下。

唐朝在采取军事行动时,主要依靠的是地方军队,这些地方军队是依藩镇阵存在为前提的。所以在进行藩镇讨伐战争时,这些军队往往观望不前不肯力战。

(四)中央内部的权力斗争

唐朝中枢机构内部也处于复杂的矛盾斗争当中,这也是唐朝不能消灭藩镇割据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唐肃宗年间因为宦官、宰相和皇权之间的复杂斗争影响到朝廷对安史旧将的处置,为安史旧将提供了有力的发展机会。

比如说史朝义邺城败退时,唐中央命令铁勒族降临,仆固怀恩父子为大将帅兵追击,可是仆固怀恩与唐朝中央有矛盾,中央政府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接受了安史旧将的投降,还让他们担任了当地的节度使。

唐德宗年间,皇帝把中央禁区神策军的指挥权交予了宦官,在这些人的带领下,中央军队渐渐失去了过去的风采。

此外,中央政府内部的朋党之争也十分激烈,元和年间,

牛李两党勾心斗角,南衙北司互为水火,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复杂化激烈,把中央政府弄得精疲力尽,自顾不暇,更不要说去消灭藩镇割据了。

总结:

藩镇割据给当时的百姓带来了极大的痛苦,连年的战争使人民生产生活受到了破坏,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激化了统治阶层与人民之间的矛盾。安史之乱之后到唐朝结束,藩镇割据现象也没有被平定,主要原因在于中央政府的无能和地方势力的过于强大。

#隋唐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