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襄樊之战是汉中之战的延续,孙权想成为决定天下归属的中间砝码

2020-10-15新闻16

说到东汉末期奠定后来三国格局的战争,就一定要说襄樊之战了,关羽调集荆州兵力围攻襄樊两城,一度使曹操有迁都逼其锋芒的想法,但最终孙权成为了决定战局的关键势力,孙权派军偷袭荆州,关羽因此大败。

襄樊之战是汉中之战的延续,孙权想成为决定天下归属的中间砝码

那么这场发生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的重要战争,到底是所谓的刘备诸葛亮的阴谋诡计,还是孙权犯傻,帮了曹操的大忙,免于曹操集团中途崩盘呢?首先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两点都站不住脚。

先来说说刘备诸葛亮的阴谋论,这一点基本上是从演义中被后人提取出来的观点,其实很好反驳,那就是刘备诸葛亮真的想除去关羽的话,有太多温和的办法,没必要把荆州和留守荆州的将士都搭上,为弄死关羽,而葬送荆州,这智商能入主益州,割据一方?这是有多瞧不起刘备和诸葛亮啊。

其实翻看历史记载的话,就可以知道,汉中之战和襄樊之战并没有明确的时间分割点,也就是说不是汉中之战打完了,关羽也想建功立业才发动了襄樊之战,我个人认为,襄樊之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汉中之战的延续。

襄樊之战是汉中之战的延续,孙权想成为决定天下归属的中间砝码

在汉中之战前,曹氏集团内部叛乱不止,加之入主益州后,刘备有夺取汉中的战略考量,拿下汉中,他就可以进可攻退可守,所以夺取汉中势在必行。

有一段历史记载可以说明此战刘备集团倾尽全力。

《三国志.杨洪传》先主争汉中,急书发兵,军师将军诸葛亮以问洪,洪曰:「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

虽说当时益州还没有到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绝境,但战局发展绝对是到了拼尽全力,押上一切的时候,可见当时的战局走向,刘备已经处于一定的失控态势,也就是说,在汉中之战中,刘备集团付出的代价要高于其战前预期的。

襄樊之战是汉中之战的延续,孙权想成为决定天下归属的中间砝码

在这种情况下,我个人认为,留守荆州的关羽不会毫无动作,坐视刘备在汉中方向承受着巨大的军事压力,留守荆州的兵力才是支援汉中战场的关键力量。

《三国志.文聘传》与乐进讨关羽於寻口,有功,进封延寿亭侯,加讨逆将军。又攻羽辎重於汉津,烧其船於荆城。

历史记载文聘曾跟随乐进在寻口(湖北安陆市西南),汉津(湖北荆门市东汉水津渡),荆城(湖北钟祥市西南)三处和关羽的军队交战, 而且在汉津和荆城附近打击的是关羽的后勤部队。

关于文聘和乐进到底是什么时候征讨关羽的,历史上没有明确的时间记载,不过在寻口是和关羽所统辖正规部队发生战争的,所以个人猜测,这是襄樊之战前期,关羽率军寻机北上的阶段。而且还有一点可以印证关羽应该在汉中之战的后期就率军北上了。

《华阳国志.刘先主志》时关羽自江陵围曹仁于樊城,遣前部司马犍为费诗拜假节。羽怒曰:“大丈彬终不与老兵同列!”不肯受拜。

刘备称汉中王,派费诗去册封关羽,当时关羽已经率部围困曹仁于樊城了,已经是襄樊之战的中期了,而且刘备的态度也是值得一提的,那就是他是支持关羽北伐的。

襄樊之战是汉中之战的延续,孙权想成为决定天下归属的中间砝码

刘备册封关羽为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关羽成为了刘备集团在荆州地区的最高军事统帅,如果说刘备不支持关羽北伐的话,那么在费诗前去的时候,就让关羽撤军了,再者刘备册封众人的时候,特意册封黄忠为后将军,这多少是激励关羽的意思,也就是刘备看重的是功劳而不是什么老不老的,关羽想要获得更高的地位,只有一条出路,那就是拿下襄樊两城。

就整体战局来看,刘备的想法也不是毫无依据,毕竟孙刘双方虽然有摩擦,但是湘水划界后,双方关于荆州的争夺暂且告一段落,孙刘联盟尚在,只要孙权不出手,那么关羽即便没有攻下襄樊之地,仍然可以相对从容的后撤,并不至于沦落到丧师失地,身首异处的境地。

襄樊之战是汉中之战的延续,孙权想成为决定天下归属的中间砝码

再者当时孟达刘封已经攻下上庸,也就是今湖北竹山县西南,关羽在拿下襄樊之地,就可以和汉中之地连城一片了,这样的话刘备集团就有足够的战略空间,可以选择从襄樊之地出兵讨伐曹操了,尤其是从此地区北上,更能威慑曹操集团的统治核心地区。

襄樊之战是汉中之战的延续,孙权想成为决定天下归属的中间砝码

至于刘备没能及时救援关羽,也是可以理解的,说到底是刘备没有想到孙权会突袭关羽大后方,关羽败的太快了。

《典略》备於是起馆舍,筑亭障,从成都至白水关,四百馀区。

《资治通鉴.汉纪六十》陆浑民孙狼等作乱,杀县主簿,南附关羽。羽授狼印,给兵,还为寇贼,自许以南,往往遥应羽,羽威震华夏。

加之当时刘备也正在经营益州,在成都到白水关(今四川青川县东北),修建房舍和堡垒,为进攻和防守打下基础,再者当时关羽兵锋正盛,曹操地盘上已经有人响应关羽了,历史记载中用威震华夏来形容,可以说关羽在进一步,那么局势就不同了。在这种态势下,刘备是想不到关羽会快速败亡的。

而襄樊之战发生了刘备没有意识到的变化,也就是孙权投向了曹氏一方,就战争结果而言,孙权集团是赚的,并没有付出太大的代价,就拿夺得了荆州全部之地,但是对于后世的局势发展是不利的,毕竟孙刘双方爆发大战,徒耗兵力,反而给了曹操恢复实力的机会。那么孙权是智商下线了吗?

《三国志.武帝纪》孙权遣使上书,以讨关羽自效。

《建康实录.太祖卷》二十四年秋,权表汉天子,自率陆逊、吕蒙等西征关羽。

《三国志.张辽传》关羽围曹仁於樊,会权称籓,召辽及诸军悉还救仁。

综合史料来看,是孙权主动向曹操表达联合之意的,《建康实录》中说是上表天子,说白了不就是和曹操联合吗,只不过具体过程应该是保密的,不然的话,消息泄露,关羽总不至于还不撤军,回防荆州。

襄樊之战是汉中之战的延续,孙权想成为决定天下归属的中间砝码

同时张辽作为曾经长期驻守合肥,击溃孙权最具野心的一次进攻,威震孙氏集团,之后就一直驻防于江淮一带,成为遏制孙权北上的一把利刃,曹操能够调集张辽西进去救援樊城,可见当时孙权拿出的诚意足以打动曹操,不然话大范围从江淮地区抽调兵力救援樊城,就不怕孙权趁机夺取合肥,进占江淮之地吗?

那么话说回来,孙权为何会选择偷袭荆州,诛杀关羽的策略,而不是等到关羽夺取襄樊,再趁机北上呢?总的来说,孙权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可以说就算关羽真的夺取襄樊之地,之后会不会再度大举北上,还要看刘备集团的战略抉择,而且即便关羽率军北上,驻守江淮地区的曹军也未必会有所削弱。而对于孙权来说,如果可以以较小代价占领荆州全部,并成为三方势力中实力中等的集团,对于其发展是极为重要的。

襄樊之战是汉中之战的延续,孙权想成为决定天下归属的中间砝码

当时的局势是,刘备集团正在崛起,但是还谈不上取代曹氏集团,成为三方势力中的最强者,但是令孙权感到忌惮的是,刘备的实力正在稳步上升,已经具备了超越孙氏集团的条件,如果坐视刘备集团做大,那么孙氏集团的利益就必然被侵蚀。

且不说关羽拿下襄樊之后,刘备集团实现对长江中上游的掌控,孙权沿长江一线布置的防线有被刘备击溃的风险,更为主要的是,随着刘备实力的增强,在孙刘联盟中,其话语权必然增加,那么孙权就只能成为依附于刘备而存活的地方政权,孙氏集团也就出去了足够的发展空间,只能走联合刘备,对抗曹操这一条路,也丧失了夺取天下的能力,有野心有志向的孙权自然不愿面对这样的局面。

而且偷袭关羽,拿下荆州,也使得孙权拥有和北方曹操划江而治的资本,占据长江中下游,并且获得曹操默许的割据江南,稳步发展几年,也的确可能拥有北上攻城掠地的实力。

只能说孙权和刘备一样,对于局势发展太过自信了,刘备认为孙权不会偷袭关羽,而孙权则认为刘备不会发兵东进,可以说刘备集团的衰落阶段,正是夷陵之战,襄樊之战后,刘备集团虽然遭遇创伤,但是还没有被踢出局,可是夷陵之战后,这天下就和刘备集团没有关系了。

襄樊之战是汉中之战的延续,孙权想成为决定天下归属的中间砝码

而两败俱伤的孙刘联盟,则给了曹氏集团足够的恢复期,加之襄樊、夷陵两战,孙刘联盟之间的裂痕已经无法弥补,孙权想要成为联盟的主导者,成为左右天下局势走向的中间力量也不可能了。

有人说孙权败笔在于杀了关羽,这就有些太过强调关羽在刘备心中的位置了,历史是上也只是简答提过,刘备和关羽的私交不错,但是对于刘备来说,荆州之地以及留守的军队要比关羽重要的多,所以说杀不杀关羽都无所谓,都会引起刘备同样的敌对意识。不然孙权活着关羽,之后给刘备送回去,刘备就可以当做什么事都没有发生?怎么可能。

襄樊之战是汉中之战的延续,孙权想成为决定天下归属的中间砝码

后面的事情大家就都知道了,孙权诱降了糜芳和傅士仁,襄樊前线的关羽所部也被曹军击败,溃败的关羽军分崩离析,关羽西逃途中也被孙权所部抓获斩杀。

总的来说,襄樊之战,算是刘备曹操双方汉中之战的延续,而孙权成为了此战中决定局势发展的关键力量,可以说孙权本意是想成为决定天下归属的中间砝码,让孙氏集团成为进退自如的势力集团,可能他在襄樊之战后,有很多措施去联合刘备,弥补联盟裂隙,以求局势发展更加有利于自己,只是他低估了刘备复仇的决心,孙权算盘打的蛮好,不过刘备的决战显然在他的意料之外。

参考资料《三国志.先主传》《三国志.武帝纪》《三国志.吴主传》《三国志.关羽传》《三国志.张辽传》《三国志.杨洪传》《三国志.文聘传》《华阳国志.刘先主志》《建康实录.太祖卷》《资治通鉴.汉纪六十》

#三国两晋南北朝#孙权#关羽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