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碧磊的整个职业生涯都在这里度过,品尝了所有的酸甜苦辣。尽管他是70后,算是集团“年轻后备干部”,但其研发资历之深,很少有同仁能比。面对一款产品上市成功,叫好又叫座的时候,这也是他最幸福的时刻。一辈子只做好研发这一件事,就已经很满足了。
文/《汽车人》张敏
一汽解放副总经理,商用车开发院院长、党委书记吴碧磊,不会忘记20多年前,自己刚到长春汽车研究所那会儿的情形。
1992年冬天的长春,早上天亮得很晚,还冷得出奇。到了试验场,先得热车。过十几分钟,车是热了,人在驾驶室里冻得透心凉,就算穿着军大衣也挡不住。
吴碧磊还挺怀念那段艰苦的职业初期生涯,“没事,那会年轻,身体扛得住”,他说辛苦点没什么,跟研发老人们学到不少东西。
凭着对于技术的一腔热情与刻苦钻研的劲头,他很快从同龄人中脱颖而出。
如今的一汽解放商用车开发院,名字几经变迁,2017年-2019年称为“解放事业本部商用车开发院”,而1995年-2017年称为“一汽技术中心”,再往前则称为“长春汽车研究所”。
不管名字如何变,它始终作为一汽商用车惟一的研发基地存在,吴碧磊则经历了所有这些变化。1992年从吉林工业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当时的长春汽车研究所,他用了20多年时间做到院长,从来没“挪过窝”。他从基层升任,是一汽商用车纯粹自己培养的专家和项目开发人才。
可以说,吴碧磊的整个职业生涯都在这里度过,品尝了所有的酸甜苦辣。尽管他是70后,算是集团“年轻后备干部”,但其研发资历之深,很少有同仁能比。
吴碧磊说自己很幸运,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很多老一代“研发人”,一辈子都未必能赶得上做一个大项目,CA10卖了30年才停产。而他参与策划了J3、J4,主持开发了J6和J7,经历四代商用卡车的研发历程,都伴随着解放每一步成长、壮大。
开放合作,自主创新
2019年7月15日,第100万辆解放J6卡车下线。一向以硬汉形象示人的吴碧磊眼圈有点发红。从第一辆到第100万辆,他全程在线。中间经历的挫折和失败,就像勇士的伤疤,后者只能让胜利看上去更辉煌、更具说服力。
在吴碧磊的职业生涯中,没有哪一款商用车能与J6相比。2019年底在南昌商务年会的时候,66款产品一字排开,那气势,旁观者震撼,参与者心醉。经历过研发的磕磕绊绊,吴碧磊说:“解放J6无论是对我个人、还是对解放、甚至是对中国商用车行业,都具有重大意义。”别人听这话,感受到的是J6的地位,但在吴碧磊心里,包含着他的青春年华和往事追忆,历尽千帆,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J6是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新一代重卡。吴碧磊领导的项目团队,解决技术难题1500余项,实现技术创新300多项,获得专利100余项,其中有46项创新是在国内卡车上首次应用,一次性完成了J6产品五大平台、12个系列、300余种车型开发。
一汽解放获得了屡经摔打、能打胜仗、团结一致、水平和眼界与既往大不相同的队伍。而吴碧磊本人,则成长为顶门立户的研发带头人。
在J6之前,国内对高端重卡需求量不大,广东有日本进口的T850重卡,对于高端重卡,国内研发人员不但没有相关设计经验,甚至都很少见过。
在2000年的时候,一汽在和奔驰谈商用车合作,一汽自己的新一代商用车项目(就是后来的J6)也已经立项。有人提议两条线合并,但随即被否定了,时任一汽集团副总工程师、一汽技术中心主任李骏认为,核心技术还得自己掌握。这一决定,在20年之后看来是非常英明的,但当时面临的困境,是不知道如何设计,也不知道如何验证和生产。
按照吴碧磊的说法,奔驰合作项目,让研发人员开阔了眼界,对目标选择有很大提升因素。说白了,明白目标值在哪里,要怎么做。同时,奔驰有一套评价体系,正好作为换代产品的参考。
在2000年这一年,原一汽技术中心副总师沈言行带领各专业技术人员,就拿出了策划方案。他们拥有第二、第三代产品的设计经验,自身基本功也都很深厚,缺乏的是一点“点拨”。可以说,J6的起步还是很顺畅的。
J6最早的造型设计由意大利IDG公司担任,而工程设计中意双方共同参与,以一汽团队为主来做。
从2001年到2002年,商用车项目几大总成(发动机、变速箱、传动轴、前后桥)等子项目同时启动。一汽也在总装工艺上做了充分投资。2003年9月,首批3辆A样车就试装出来,投入试验。
这期间吴碧磊接任朱启昕,担任项目总经理。
而J6验证时间居然长于设计试制时间,J6团队采用的三代验证法,就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在吴碧磊团队的努力下,J6重型车顺利通过了德国莱茵TüV欧标认证和奥地利MAGNA欧洲100万公里耐久性试验,取得俄罗斯和伊朗出口认证证书,荣获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解放J6的成功让解放重拾自主研发的信心,也让吴碧磊看到对外合作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和海外设计公司联合开发,不向欧洲厂商学习先进技术,就不能开发国内最高水平的产品。当然,开放的目的是用好资源,最终还是要回归自主。
解放J6的成功,体现了自主坚守的重要性。开发产品要耐住寂寞,需要时间积累和技术沉淀。吴碧磊回顾当初J6起步“道路选择”的问题,他说很佩服当年老一代决策者看得远,没有注重短期利益。解放一路走来,就是靠着一代代传承下来,不光是技术底蕴的承接,更有道路自信。走对了路,努力才有回报。看上去,吴碧磊对如今解放以研发牵引的路线,也颇有自信。
勇士的伤疤
不过,J6的成长没有如此一帆风顺。吴碧磊称,J6上市的头两年只卖了1700辆,销量不佳。他说,不光营销部门,整个研发队伍也在反思。J6产品定位比较高,国内当时的购买力还没跟上。J6看上去有点“出生过早”。
而且,J6设计预设的前提是“标载运输”,但市面上都在帮客户做超载车。运输管理上以罚代管、法律缺位现象比较严重。这样一来,吴碧磊团队追求技术向欧洲靠拢,就显得有些尴尬。
吴碧磊淡化了寻找问题的过程,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J6迅速调整了配置,在2009年实现了销量爆发,当年卖了6.4万辆。商用车单一车型达到这个地步,是不折不扣的成功。
随后,法规越来越严格,超载现象得到遏制。客户也对高端车型逐渐有了更大的需求。因为高端车型虽然初始投入较大,但寿命长、省油、可靠性高、驾驶舒适性和适用场景广泛,从全寿命周期看还是划算的。
吴碧磊总结这段时间的商用车市场,是政策和市场力量博弈的结合体。他的感悟是,合适的产品,就是在合适的时间点投放合适的技术。
在同事眼里,吴碧磊对上不说困难、对外不提苦衷。都说市场是金标准,但市场就永远且时时都是正确的吗?吴碧磊那段时间想了很多。“头发也是那会儿变白的最快。”吴碧磊坦承。
预判几年后的情况,当然是痛苦的。既要看到三五年之后,又要平衡当下的市场需求,吴碧磊说自己一直在走钢丝。关键还在于,他要承担预判不准的责任,而且是解放的重量级产品,实际上不容有失。
调整过程中,自主研发的优势凸显。因为研发力量在自己手里,所以看到了,就能迅速反应。J6的迭代速度之快,逐渐积累了口碑。这为J6成为商用车的王者地位奠定了基础。
什么叫迭代?吴碧磊解释称,用户是用过J6的,一切心里有数。每一年,产品优点都被继承,缺点都在改善。几年下来,口碑自然就树立起来。到目前为止,J6仍然是商用车市场上的常青树。
解放J6的成功,让外界看到,解放不仅具有一流研发能力,更重要的是,已经找到研发与市场经营有效结合的密码。
联合工作制
J6成功了,但是将来面向国际市场、面向智能化,必须研制新的未来车型。如果J6的初衷,是为了追上国际水准,那么J7则完全为了超越而生。
所以,一汽解放在J7上投入更多的资金、时间和资源,就符合逻辑。实际上,J7的策划和项目立项就用了3年,造型设计也比J6多了一年。由于J6的成功,也为J7赢得了时间。
吴碧磊当时对开发团队说,如果J7的做工、品质、性能达不到国际高端的水平,宁可出不来,也要咬住这个目标不动摇。这不是拍脑袋决定,一汽解放已经看到,国内市场和10年代之前大不相同,高端商用车的需求一年比一年大。
事实上,2018年推向市场的J7也达成了高端定位、抗衡进口车的目标。
现在回过头看J7的研制过程,从一开始设计标准就定得高,牵引制造标准、供应商标准也必须跟上。底盘涂装这种客户看不见的地方,都远远高于既往产品。而且,前后桥、变速箱也都为J7专门研发。经过高端商用车的历练,整个团队的经验和能力,也上了一个台阶。
不仅如此,吴碧磊称,J7在项目开端,就举全公司之力建立了联合团队。制造技术团队、制造工艺团队、设计团队、市场营销团队、供应商管理团队同时参与。而当年J6研制的时候,后两者在稍后的阶段才参与进来。J7研发对促使开发院“联合开发”理念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
某种意义上,J6、J7的成功,也受益于20多年前推出的解放J3、J4。尽管按照现在的品质标准,尚存差距,但从解放研发体系成长看,这两代产品有着重要的意义,正是通过J3、J4的实际操练,解放研发体系才向市场化迈进一大步。
尤其是开发J4时,解放市场正处于低谷期。吴碧磊对此非常敏感。他就和现任一汽解放销售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王志才一起去华北调研,两个人走了十几天,走遍了河北、天津、河南和山西市场。这段走访经历,对他后来做产品设计帮助很大。
这种对于市场的敏感性,一直持续到他主导开发J5、J6、J7中。研发体系与销售体系的密切结合,深入市场,深刻了解用户需求,这也是解放产品一直能够引领商用车潮流的原因。
克制与成就
J7在面向未来智能化的目标上,技术使用还是非常克制,不成熟的技术不能直接上车。L5级自动驾驶是J7的目标,现在J7具备L2级辅助驾驶能力,而2017年4月,在一汽农安智能试验场,已经做了L3和L4级自动驾驶的演示。吴碧磊称之为“产品成型”,而非“产品成熟”。
吴碧磊看好在特定场景下,率先实现高等级自动驾驶的应用前景。在港口和矿山,这种需求是明确的,解放早就具备这样的能力,但他对困难也估计得很充分,技术上仍有未完美解决的部分,商业化落地也存在疑问。
一汽解放发布的“哥伦布”计划,从产品端到服务端,目标是提供全链条解决方案。但产业链如何构建,不是一家能够做得成的。因此要开放合作,“各家把各自擅长的拿出来。”吴碧磊认为,作为主机企业的解放要做好牵引工作。
吴碧磊表示,解放研发自动驾驶、做车联网,思路与创业公司不同。后者可能到了技术标定成功,就算做成了;而解放将这些技术放在产品上,必须符合商业逻辑。说白了,必须给客户提供价值,自己也能赚到钱。
吴碧磊说的很实在,甚至很少提及J7取得的技术成就。实际上,吴碧磊团队提出重卡车型的可靠性预判曲线,结合开发体系实际,建立95%用户的使用工况,通过实验验证,保证整车三大总成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核心技术不能都是别人的,靠花钱买,自己没有掌控力,对企业长远发展也是不行的。”吴碧磊对《汽车人》表示。他对这段时间的总结,结论仍然是靠自己,这只是指导思想,具体怎么做呢?商用车能不能在传统技术指标完善的基础上,追求先进科技力?商用车能不能比乘用车对科技的使用上还要大胆?谨慎不是缩手缩脚的理由,“等到用户需求倒逼你上科技,那就太晚了。”吴碧磊说。
2019年,L2级智能驾驶J7已经投放市场,2020年,L3级J7超级重卡也已发布。吴碧磊对此表示,这只是开始,一汽解放在智能化商用车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提到自己的职业经历,吴碧磊说,以前把重点都放在技术研发上,现在他抽出不少时间,在管理层面上梳理流程。始终围绕产品线进行流程的打造和优化,这一部分工作是研发能力的“倍增器”。
他不认为研发很苦,反而觉得很幸福,特别是面对一款产品上市成功,叫好又叫座的时候。一辈子只做好一件事,已经很满足了。(文/《汽车人》张敏)【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