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韩王朱亶塉造鼎形铜炉
平凉延恩寺塔
在平凉市博物馆,珍藏着一尊明代造鼎形铜炉,此鼎为明代平凉第十一代韩王所铸。该鼎器形硕大,造型精美,是研究明代平凉韩王历史的珍贵文物资料。
鼎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这尊鼎形铜炉,显示平凉韩王地位的显赫、尊贵,也勾起一段末代韩王扑朔迷离的历史谜案。
一尊鼎形铜炉
明代自第二代韩王就藩平凉,统治平凉一带200余年,最终人去府空。朝代更替,星转月移,明代韩王府遗留的文物寥寥无几,幸好,有一件末代韩王铸造的鼎保留了下来。
明代韩王朱亶塉造鼎形铜炉,又名韩藩铜鼎炉,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铸造于崇祯三年(1630年),距离大明灭亡14年。它通高1.01米,口径0.49米。鼎形炉通体铜质,造型侈口斜沿,内折窄唇,束颈,溜肩,肩有“S”形对称交耳,鼓腹。高高的三足为兽首吐舌形,足跟呈钵形,颈上部、肩部均饰有凸弦纹。
这件皇家铜鼎炉不仅体形硕大,造型精美,炉上铭文更有价值。其铭文12行59字:“时大明崇祯三年岁次庚午季春,韩藩太妃国母董氏,韩王亶嵴妃慕容氏虔造。监造:内设官邵斌,内使张诚、梁文,散官王光裕。金火铸匠:杨应昌、杨应槐。”铭文中提到的董氏和慕容氏,史书中都有记载。
据史料记载,“韩藩太妃国母董氏”是平凉末代韩王朱亶嵴之父朱逵杞的夫人。董氏虽为女流,但颇有才干,朱逵杞于万历三十六年薨,董氏上疏朝廷,请敕谕抚孤,摄理国事。皇帝准许。后来朝廷又敕谕韩王府亲枝高淳王朱朗镕管理韩王府事,董氏和儿子朱亶塉管理家事。
韩王亶塉妃慕容氏,是静宁世族慕容安之女,嫁给末代韩王朱亶塉为妃。崇祯十六年,李自成定陕西,部将贺锦率马步军24万,由泾州西进,兵不血刃,占领平凉。第十一代韩王朱亶塉出奔庆阳,韩妃殉节,故名号载入《州志·烈女》。鼎形铜炉铭文显示慕容妃为献造者之一,就是这段史实的见证。
庞大的韩王府
这件鼎形铜炉是一件与佛教有关的文物,它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事实上,自韩王就藩平凉以来,历代韩王都崇信佛教。
明永乐后,朝廷大削诸王军政之权,“封土而不赐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也就是说,只拥有虚名,没有实权,也不干正业。这些贵族除了繁衍后代,便热衷于参与社会文化活动,以彰显其地位。因此,韩王热衷于扶持佛教、道教的发展。
据《明宣宗实录》记载,第二代韩王刚到平凉就藩,王府还没兴建起来,就在岷州营建了光福寺。其后的几代韩王都笃信佛教,所以平凉府寺宇众多,庄浪大寺石窟、云崖寺石窟的开凿,崆峒山凌空塔、藏经阁、弥陀庵、十方院的修建,平凉东塔和天水仙人崖、崆峒山许多道教宫观的营建,都得到了韩王府的大力扶持。
明代韩王在平凉府城周围的佛教营建,首推“延恩寺塔”。延恩寺塔位于平凉城东宝塔梁上,当地人称为“宝塔”,这座“宝塔”见证过一段王府的爱情。
第八代韩昭王与温妃感情甚笃,韩昭王朱旭櫏薨后,笃信佛教的“温太妃”怀念夫君,为了给他祈福,派人慎重选址,自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起建,至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竣工,耗时十载建成延恩寺塔。一座宝塔寄托了温太妃无限的爱恋与怀念,也反映出韩王府的奢华与雄厚财力。
事实上,一座韩王府,就是半个平凉城。明代的平凉城内,多为王爷、将军府第。这些将军府住的并非行军打仗的将军,而是明朝王孙子弟袭封的爵位。在西北各藩中,岷王府、庆王府、肃王府的家族成员都不及韩王府人多。
据《平凉府志》记载,嘉靖时,平凉韩王府这一庞大的皇室家族,地位最高为亲王,其下兄弟子侄为郡王,旁支亲族为将军、中尉等,共有千百之众。亲王的女儿为县君,其丈夫为仪宾。韩王府光仪宾就有全俸仪宾394人,半俸仪宾163人。一个家族,500多女婿,着实让人咋舌。
这些人的俸禄岁支禄粮4071104石,银111396.36两,相当于19个平凉县的田赋收入。而韩王府、郡王府、将军以下各府的服务人员多达30000人,还不包括左右长史等高级官员和其他官吏,这些人都由国家供给。
这些寄生于大明帝国的皇家贵族,在平凉安享212年荣华富贵,最终在李自成起义军占领平凉后,王府数万人瞬间树倒猢狲散,大多数散居平凉民间繁衍生息。
末代韩王迷踪
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李自成定陕西,农民军由泾州至平凉,第十一代韩王朱亶塉逃至庆阳被捉,韩王在平凉的统治至此结束。后来朱亶塉逃脱,而他的儿子被李自成起义军挟持西行。李自成欲招降吴三桂,将朱亶塉之子和崇祯太子朱慈照及太原府晋王、潞安府沈王、西安府秦王等及吴三桂之父吴襄押于阵前,欲招降吴三桂。吴三桂不降,朱亶塉之子等人被处决。而逃脱后的朱亶塉,下落则扑朔迷离。
有民间史料记载南明定武帝为甘肃平凉人氏,袭封韩王,被李自成部将拥立为帝,在位18年,1664年死,死因、葬处不明。
有史学家考证,崇祯十六年,贼陷平凉,韩王朱亶塉被俘后逃至鄂西山区。清顺治三年,南明隆武政权灭亡,他被刘体纯、袁宗弟、王光兴、谭文等农民军余部将领拥立,在川鄂山区建立政权,改元定武,领导反清斗争。不久张献忠余部郝摇旗、李自成余部李来亨等先后来会,号称“夔东十三家”。他们以巫、兴、房、竹一带为根据地,屯耕山区,自给衣食,训练队伍,联络南明永历政权,顽强抗击,多次击败清军的围剿,坚持斗争18年。直到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在清军数十万大兵的围剿下,终因势单力薄,川鄂山区沦陷,郝、刘、李等先后战死,南明定武皇帝朱亶塉殉国,是内地坚持最长久的反清政权。
史学家以安宗朱由崧、潞闵王朱常淓、绍宗朱聿键、朱以海、朱亨嘉、朱聿粤、昭宗朱由榔、朱亶塉、朱常清等在南方成立之诸政权为南明。
但一些史学家认为,在川鄂山区建立定武政权的是朱亶塉的叔祖朱璟溧,朱璟溧是第一代韩王朱松的九世孙,顺治五年山西反清运动风起云涌时,他被推举为“韩王”,作为复明运动的号召。山西兵败以后,朱璟溧逃到湖广的南明控制区。
还有一种说法,南明定武帝是朱本铉,与韩王系无关。韩王由朱元璋所赐的辈分排行用字为“冲范征偕旭,融谟朗璟逵,亶韶愉灏慥,令绪价蕃维”,韩王位下没有“本”字辈,所谓“韩王朱本铉”完全是空穴来风。
不管朱亶塉下落如何,王朝如何枯荣,珍藏在平凉博物馆的鼎形铜炉,将承载着平凉的这段历史,流传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