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兵曹胡马的诗意 所向无空阔 真堪托死生的意思是所向无阻 不怕路途遥远,真可将生死托付与他骁腾有如此 万里可横行的意思是似这样骁勇快捷的胡马纵是天涯也可横行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豪情
房兵曹胡马诗意 房兵曹胡马杜甫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题解】写胡马的锋棱瘦骨,借咏马的神骏寄托了自己前程万里的信心.笔力豪健骄纵,十分传神.【译文】房兵曹的马是著名的大宛马.瘦骨棱棱,好比刀锋.两耳尖锐,如同削竹.四蹄轻快,犹如劲风.所向之地,空阔广漠.不怕险阻,可托生死.有如此壮健、如此奔腾快捷的良马,足可横行万里之外。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注家一般认为作于开元二十八年(740)或二十九年,正值诗人漫游齐赵,飞鹰走狗,裘马清狂的一段时期.诗的风格超迈遒劲,凛凛有生气,反映了青年杜甫锐于进取的精神.诗分前后两部分.前面四句正面写马,是实写.诗人恰似一位丹青妙手,用传神之笔为我们描画了一匹神清骨峻的“胡马”.它来自大宛(汉代西域的国名,素以产“汗血马”著称),自然非凡马可比.接着,对马作了形象的刻画.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提出“六法”,第一为“气韵生动”,第二即是“骨法用笔”,这是作为气韵生动的首要条件提出来的.所谓“骨法”,就是要写出对象的风度、气格.杜甫写马的骨相:嶙峋耸峙,状如锋棱,勾勒出神峻的轮廓.接着写马耳如刀削斧劈一般锐利劲挺,这也是良马的一个特征.至此,骏马的昂藏。
房兵曹胡马中骁的意思 ①大宛:汉代西域国名,其地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盛产良马.②大宛名:大宛国的好马.③锋棱:锋利的棱角.形容马的神骏健悍之状.④竹批:形容马耳尖如竹尖.⑤双耳峻:马双耳直梭梭,十分的精神.峻:尖锐.这是良马的特征.
房兵曹胡马每句诗的意思
房兵曹胡马全文 《房兵曹胡马诗》年代:唐 作者:杜甫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房兵曹胡马的古诗意思 房兵曹胡马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知,万里可横行。翻译:房兵曹道的这一匹马是产自大宛国的名马,它那精瘦的筋骨像刀锋一样突出分明。它的两耳如斜削的竹片一样尖锐,跑起来四蹄生风,好像蹄不内践地一样。这马奔驰起来,从不以道路的空阔辽远为难,骑着它完全可以放心大胆地驰骋沙容场,甚至可托生死。拥有如此奔腾快捷、堪托死生的良马,真可以横行万里之外,为国立功了。
《房兵曹胡马》诗句的拼音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hu3 ma3 da4 wan3 ming2,feng1 leng2 shou4 gu3 cheng2zhu2 pi1 shuang1 er3 jun4,feng1 ru4 si4 ti2 qing1suo3 xiang4 wu2 kong1 kuo4,zhen1 kan1 tuo1 si3 sheng1xiao1 teng2 you3 ru2 ci3,wan4 li3 ke3 heng2 xing2希望你能看懂,实在没闲心弄音调符号神马的…
房兵曹胡马意思 此 诗 前 四 句 具 体 地 描 写 胡 马 瘦 骨 棱起 如 刀 峰,耳 竹 削 似 的 尖 耸,俊 逸 矫 健,步 履 轻 快,四 蹄 生 风,是 匹 骏 马.后 四 句 则 赞 美 胡 马 的 本 领,指 出 其 所 到 之 处,没 有 东 西.
房兵曹胡马诗什么意思 《房兵曹胡马诗》表达的意思: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注家一般认为作于开元二十八年(740)或二十九年,正值诗人漫游齐赵,飞鹰走狗,裘马清狂的一段时期。诗的风格超迈遒劲,凛凛有生气,反映了青年杜甫锐于进取的精神。房兵曹胡马诗【作者】杜甫【朝代】唐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白话翻译:房兵曹的这一匹马是产自大宛国的名马,它那精瘦的筋骨像刀锋一样突出分明。它的两耳如斜削的竹片一样尖锐,跑起来四蹄生风,好像蹄不践地一样。这马奔驰起来,从不以道路的空阔辽远为难,骑着它完全可以放心大胆地驰骋沙场,甚至可托生死。拥有如此奔腾快捷、堪托死生的良马,真可以横行万里之外,为国立功了。扩展资料《房兵曹胡马诗》的赏析:诗分前后两部分。前面四句正面写马,是实写。诗人恰似一位丹青妙手,用传神之笔为我们描画了一匹神清骨峻的“胡马”。它来自大宛(汉代西域的国名,素以产“汗血马”著称),自然非凡马可比。接着,对马作了形象的刻画。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提出“六法”,第一为“气韵生动”,第二即是“骨法用笔”,这是作为气韵生动的首要条件提出来的。所谓。
房兵曹胡马 杜甫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注家一般认为作于开元二十八年(740)或二十九年,正值诗人漫游齐赵,飞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