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棱镜广州:每一面都有不同光彩

2020-07-21新闻6

一边是高楼林立的CBD,一边是接地气的大排档。看似矛盾的两幅图景,却在天河路商圈这一“黄金地段”实现了“和谐共生”。

7月12日,华南首家超级文和友正式宣布开业。排队上千桌、重现“老广州”社区、引进地道路边摊……从6月下旬进入试运营开始,这家来自长沙、自带流量的餐饮品牌就已引发全城热议。传统与现代的交织融合,让赞美与争议一同涌现。

不可忽视的是,近几年广州城市飞速发展进程下,引发这样话题讨论的项目不在少数。在新旧交替、城市更新的碰撞中,如何让新城区留下记忆、让老社区拥抱更多可能,是广州探索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的一道“必答题”。

“地标式怀旧项目有集聚效应,让大家意识到城市发展中不能撕裂了对传统文化的记忆。留住乡愁,需要绣花式的用心,这带给我们新的启示。”在广州市社科院岭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梁凤莲看来,商业模式的长期效应值得商榷。而在广州,如何让乡愁活化成城市发展的资源和后劲,成为城市发展中值得思考的新命题。

“广州像棱镜一样,每转动一面,就能折射出不同的光彩。”梁凤莲说道。

新与旧:CBD里“遇见”乡愁

最近一个月,黄华安发的朋友圈,定位都是“超级文和友(广州太古汇店)”。身为八珍煎饺店的负责人,今年,他带领着这家拥有超过60年店龄的老字号首次进入了寸土寸金的天河。

超级文和友的一楼,黄底红字的“八珍煎饺”招牌和档口中飘来的阵阵煎饺香气,与开在北京路的老店并无他异。八珍煎饺的邻居,同样是那些老广们耳熟能详的地道小吃:阿婆牛杂、风筒辉烧烤、沙湾牛奶皇后……一条不足百米的小街,还原了旧时街巷大排档的场景,串起广州老城的十几种滋味。

怀旧复古元素,是超级文和友这座三层楼高的立体街区的“招牌”。四处张贴的小广告、阳台晾晒的花被褥,还有霓虹灯下纵情“撸串”的食客,让人仿佛乘上一台时光机,回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超级文和友在其官方公众号上写道,“在广州超级文和友,你所见到的每个画面,都诞生于羊城真实的场景。我们怀着对广州市井市民文化的尊重和敬畏,在社区街道中寻找灵感,把收集的近十万件老物件凝聚成空间。”

也正是这些脱胎于真实社区的场景,在最大限度地唤醒人们童年回忆、引发情感共鸣,沉浸式的消费体验对于吸引外来客流也发挥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而此类以文和友为代表的“怀旧+文艺”“餐饮+体验”的新业态,在广州已不是新鲜事。

距离超级文和友不远的正佳广场,脱胎于广州“十三行时期”的广正街已开业两年有余。行走在时代感浓烈的仿古风格街区中,市民游客不仅能品尝传统广东美食,更能饱览广府文化。

去年8月,国内首家设在购物中心里的非遗工作站在广正街成立。而自开业以来,广正街已经是天河区举办传统节庆活动的重要载体。让非遗文化以更年轻化的形态呈现,这是广正街基于商场业态创新之外的新职责。

作为商业载体的一种表现形式,主打“怀旧牌”的沉浸式消费体验带来的是满足“猎奇心理”的新鲜感;作为城市文化传承的一种渠道,简单的“情景再现”却并非能让所有受众买账。

在各大社交平台上,不少网友也对超级文和友发出了“没有突出广州本地文化元素”“水土不服”“设计过于‘简单粗暴’”的质疑。华南理工大学教授段淳林则认为,“超级文和友的火爆,适应了市场的消费新需求,它的营销方式受到市场的欢迎,创新意识也给了公众新的启发。热点过后,‘网红’还能走多远,需要时间检验。”

去与留:创新中留住城市记忆

穿梭于麻石小道、青砖瓦房之间,遍布着一间间小而美的店铺。民宿、咖啡馆、文创、艺术等新商业元素与西关趟门、琉璃花窗“悄然结合”,带来了更年轻的消费者,也注入新的生命力。

永庆坊,这个曾经破败的传统西关社区,“摇身一变”成为了当下周末年轻人相约“打卡”的热闹地,更被视为广州探索城市更新“微改造”的经典案例。

在保持城市肌理不变的情况下,用“绣花功夫”盘活历史街区,并承接新兴业态,又是另一种新旧元素融合的尝试。从永庆坊到沙面,再到东山口,微改造定格了岭南老街巷的百年时光,迎来中外游客。

永庆坊内的游客

“来广州八年了,我最爱老西关逛逛,就喜欢这样的广州味。”新广州人陈小姐说。老广州居民王莹莹则喜欢上了这样的新变化:老屋活化后,以逵园为代表的微改造旧建筑,如今已散落于新河浦的街巷。

当全民直播的热潮来到千年商都,坐落在西关骑楼间的老街老字号迎来了一波波直播“探店”,美食、广彩、广绣等岭南味受到网友热捧销往全国;当城市更新步伐加快,来自全国的奋斗者们聚集到一起,在棠下城中村的旧仓库里“变”出“中央大街”,一个个网红打卡地吸引了年轻人前来体验,更成为互联网创业者的奋斗乐土。

无论是在新城中“重温旧梦”,还是在老城中“再造想象”,都是在新与旧的交融碰撞中,让城市持续散发魅力。

“城市发展的创新和传统的传承,在广州是不矛盾的。传统和现代并存,恰恰是广州城市品格的象征。”梁凤莲认为,广州的城市精神就在于淡定、从容、一马当先,“既有柔和放松的一面,也有不甘人后勇立潮头的一面,就像我们的传统和现代,都是相互结合在一起的。”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创新中留住城市记忆,或许正是广州城市发展的底色。

新河浦历史文化街区

当下与未来:城市基因中的互生共荣

每年端午,天河CBD鳞次栉比的高楼间的大小河涌传来阵阵鼓声,后生们竞相赛起龙舟。当传统遇上现代,此番“和谐共生”的画面常在广州上演。城市加速向前迈进,新变化凝聚的是乡愁,留下的是城市记忆,淬炼的是城市气质。

“高楼大厦是广州,骑楼小巷是广州;星级餐厅是广州,深夜排档也是广州,并不矛盾,异常和谐。”段淳林说,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广州的城市气质便是务实与包容,“这种城市气质,从千年商都中诞生,从市井文化中诞生”。

关乎到城市气质的,不仅是一座崭新的商业体,也不局限于一小片街区的改造,更多的是融入城市基因中的文化。与其说是新与旧,更不如说是城市发展中的恒久命题: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城市?城市又将如何适应日新月异的我们?

广州市发改委近期公布的《广州市2020年重点建设项目计划》中,全年重点建设的43项城市更新项目总投资超500亿元;今年1-6月,全市城市更新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39亿元,同比增长28%。

项目建设上的投入,带来物质空间的优化。而一座城市的气质并非脱胎于钢筋水泥,而是在城市记忆中不断沉淀。这样的思路,得到了全球众多城市的实践。

7月12日,粤剧学校的学生们,在永庆坊表演传统粤剧。粤剧有了传承人。

在北京,城市中央的北京坊通过集群设计恢复了原有的胡同肌理,实现新老建筑的互生共融。街区内星巴克旗舰店与北京老字号谦祥益相呼应,成为街区内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在伦敦,泰晤士河南岸的泰特现代美术馆由上世纪五十年代建造的“河畔电站”改造而来。锅炉房、涡轮大厅……纷纷“摇身一变”,承载起艺术展示功能。其冷峻的工业建筑外表下,已逐渐成为全球最为引人注目的公共艺术空间之一,并有效带动了周边地区的蓬勃发展。

城市更新带来了高楼的新生,绣花精神雕刻了老街的时光。这也是全新的广州,展现着面向世界的国家级中心城市的胸怀。传统与现代共生,活力与创新迸发,成为广州展现城市吸引力、竞争力的金字招牌。

“广州是千年商都,没有文化的商业,不可能深入人心,没有相应的文化,商业会失去激活的动力,这是相辅相成的。”梁凤莲认为,千年的商业发展形成了广州独特的城市气质,连着市井文化中生机勃勃的烟火气,既有着商业文化的肌理,也有着奋斗不息的创新精神。

“传统和现代并存带来动力,广州是一座把所有人变成广州人的城市。多元并存,融汇创新,但是又独树一帜,别具一格。”梁凤莲说,如果要形象地形容广州文化的这种融合蜕变力,它就像煲一锅老汤,所有的材料南来北往的都扔进锅里,但是出来的就是“广式靓汤”,这就是只有广州才有的味道。

“CBD商业项目中入驻老街老字号,唤起所有新老广州人对广州传统文化的怀旧式聚焦。而视线放远,根植老城区中真正原汁原味的还有很多。当现象热度退却,如何对待老城改造,让有着‘根与魂’的城市记忆融入现代生活,让所有人产生共识和认同?在超大城市发展中,需要城市发展理念的正确导引,传统与现代在并存中平衡。”梁凤莲说。

时间不息,蝶变不止,不变的是面向未来的“共生”。

南方日报记者 黄舒旻 郭苏莹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