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氟菌戊唑醇中毒 小麦一喷三防用药有什么配方组合?

2020-10-11知识7

小麦一喷三防用药有什么配方组合? 介绍小麦“一喷三防”的最佳时间和药剂配方。小麦“一喷三防”是小麦生长后期管理的关键技术措施,它可以减少病虫害发生,促进小麦灌浆成熟,确保小麦丰产丰收。那么,什么是小麦“一喷三防”、什么时候开始“一喷三防”呢?一、什么是“小麦一喷三防”小麦“一喷三防”就是将杀虫剂、杀菌剂、磷酸二氢钾、抗旱剂等混配,一次施药可以达到防病虫害、防干热风、防倒伏,增加粒重的目的。简称“一喷三防”。二、“一喷三防”药剂配方1、小麦挑旗期采用2.5%高效氯氰菊酯20毫升/亩+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克/亩+0.2%磷酸二氢钾+0.1%硼砂混合兑水50公斤喷雾,主要用于防治蚜虫、麦叶蜂、纹枯病、白粉病等,叶面追肥减少小花退化。2、抽穗开花期用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克/亩+25%苯醚甲环唑20克/亩+天达2116(粮食专用型)25克/亩+0.2%磷酸二氢钾+0.1%硼砂混合兑水50公斤喷雾,综合防治蚜虫、赤霉病,白粉病、叶枯病、锈病等,同时叶面追肥减少小花退化,提高结实粒数。3、小麦灌浆期用蚍虫琳10/亩+氟化硅2.5克/亩+天达2116(粮食专用型)25克/亩+0.2%磷酸二氢钾兑水50公斤喷雾,综合防治蚜虫、吸浆虫、锈病、白粉病、叶枯病、干热风,同时叶面追肥防后期早衰。三、“一喷三防”最佳时间。

氟菌戊唑醇中毒 小麦一喷三防用药有什么配方组合?

请问丙环唑,氟环唑,己唑醇,戊唑醇,苯醚甲环坐,都有什么区别,在防治病害方面有什么不同? 都是三唑类杀菌剂,广谱、高效、内吸传导性好。对子囊菌亚门、担子菌亚门和半知菌亚门均有一定的杀菌活性。具有保护、治疗、铲除的作用。另外,三唑类药剂具有一定抑制作用和保健增产作用。活性依次是:氟环唑>丙环唑>己唑醇>戊唑醇>苯醚

氟菌戊唑醇中毒 小麦一喷三防用药有什么配方组合?

水稻破口期用什么农药治稻曲病? 水稻破口期是稻曲病预防与治疗的关键时期。该病仅仅在穗部发生,病菌侵入谷粒后菌丝在谷壳里迅速膨大,由淡黄色逐渐转色成为墨绿色橄榄状大孢子球,人畜食用后会引起中毒。稻曲病的发生与水稻破口期的温度,湿度,降雨和光照条件相关。稻株过密长期灌深水,山区雾重都可致稻曲病大发生。施用稻曲病药剂最佳时间是在水稻破口前的五至十天内。具体施药时间可根据天气状况酌情调剂,但在这个期间内,适早不宜迟。常用药剂如井岗霉素,三唑酮,三唑醇,戊唑醇,烯唑醇等三唑类药剂。还有含铜制剂如络氨铜,苯乙锡铜(商品名称叫瘟曲克敌),可杀得(氢氧化铜),农用硫酸铜。进口药剂如拿敌稳等等,都是防效不错的稻曲病药剂。但是,在水稻的破口期不仅仅是预防与治疗稻曲病的最佳时期,也是预防与治疗稻瘟病穗颈瘟的关键时期,所以在田间的实际操作中,往往与预防与治疗稻瘟病的药剂,杀虫剂一起复配使用。也可以选用稻瘟病与稻曲病复配药剂。如药剂稻将就是百分之五的已唑醇和百分之二十的稻瘟酰胺复配而成的总含量为百分之二十五的稻曲稻瘟病药剂。二者单剂药剂复配,作用机理独特。具有强烈的内吸性,耙标抗性低,药效更有保障。对水稻在破口时期的稻曲病,稻瘟病,纹枯病一箭三雕。

氟菌戊唑醇中毒 小麦一喷三防用药有什么配方组合?

小麦赤霉病有哪些危害?怎么防治? 谢谢邀请!一、小麦赤霉病有哪些危害?小麦赤霉病危害主要表现两个方面。一是造成小麦减产,小麦赤霉病一旦发病没有治愈可能,轻者减产10%-20%,严重时80%-90%,甚至颗粒无收。另一方面是被赤霉病感染的麦粒中含有毒素,误食后可导致发热、呕吐和腹泻等症状,严重威胁着食品安全。二、为什么小麦赤霉病年年防,防治效果不太好的原因有哪些?1、打药时机不对。小麦赤霉病必须提前喷药预防,是能防不能治的病害,一旦发病即使打再多的农药也没有效果。2、打药时间过迟。很多种植户看见小麦赤霉病症状时在施药,这个时候已经错过了最佳预防时间防效肯定不好。3、虽然很多小麦种植户大多数都知道小麦赤霉病在扬花期喷药预防,但是小麦是边抽穗边扬花,扬花初期很难把握,种植户基本上靠经验判断,在防治时间可能存在误差,也是防治效果不好之一。4、小麦赤霉病对部分农药产生抗性,导致防效降低。多菌灵自1972开始广泛防治小麦赤霉病,在安徽、湖北、河南等省,以发现病菌对多菌灵产生抗性,且抗性菌株在病菌群体中的比例逐年上升,因此在防治小麦赤霉病防治上建议用多菌灵与其他复配药剂来防治小麦赤霉病,如多菌灵和咪鲜胺复配剂等。5、现在种田大户承包田很多,少则几百亩,多。

己唑醇可防治农作物哪些病害? 产品有 30%、250 克/升、5%、10%、50 克/升悬浮 剂,5%微乳剂,10%乳油。(1)果树病害防治苹果斑点落叶病,可 以喷30%悬浮剂6000~9000倍液或5%悬浮 剂800~1400倍液。防治。

#赤霉病#三农#杀菌剂#一喷三防#丙环唑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