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导之以德 齐之以礼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知耻且格”是什么意思?

2020-10-09知识9

\ 出自《论语211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5261民免而无耻;道4102之以德,齐之以礼,有1653耻且格。【译文】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其实,可以从后面一句明显看出。儒家讲求的就是仁政与德政,以及礼的树立。《论语》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言行为主的汇编,又被简称为论、语、传、记,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十三经》之一,一共20卷。论语以记言为主,因其对话众多,而着重挑选具有教育意义的对话言论。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意义?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是《论语》“为政”篇记载孔子说过的一句话,在这里“道”通“导”,“齐”做治理规范讲,“格”是推究的意思。通句仅12个字,却极为精彩地反映了孔子以德以礼教化百姓的施政思想。若将“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套用在学风建设上,则可以做这样的表述:用道德去引导优良学风建设,用文明去规范教化学生的行为,那些还没有养成优良学习品质的学生就会因惰于学业、无视道德需要而感受羞耻,就会产生内驱动力主动地反省失误,改正错误,勤奋学习。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后面两句是什么 孔子《论语》中说的:全句如下:诱之以利,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胁之以威,授之以渔,绳之以法,导之以行,勉之以恒,持之以恒,学之以恒,行之以。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原文: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注释:1、道:“引导”、“治理”、本指“倒”分割之意。2、政:旧指政令。本指政权,权力。3、齐:旧指:一为整齐、二为约束。本指刑杀。出处:《论语·为政》—春秋·孔子及其弟子扩展资料创作背景《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参考资料来源:—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参考资料来源:—论语·为政

如何理解“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句话? 《论语》中,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用行政命令来管理、领导,用刑罚来整治、约束,民众只求免于受罚,而心中无羞耻感;用德行和礼制来管理、领导,民众不但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会守规矩了。孔子的这番话,阐述了“为政以德”的政治理想,并精辟阐明了“法治”与“德治”的关系。孔子认为,用行政命令来治理民众,用刑罚来约束他们,他们中的有些人就会为了免于受罚而偷偷干坏事,一旦行迹败露,虽然被处罚,但内心并无羞耻、悔改之意。学校管理中,没有行政命令和规章制度的约束是行不通的,但行政命令式的管理也不是万能的。有的校长把自己放在行政长官的位置,习惯于开会下命令、定制度,不主动与教职工勾通,朝令夕改,看上去一切按规章制度办事,实则是一种家长式的陈旧管理方式,教职工对学校并没有认同感和归属感。有这样一个故事,有所学校规定:“凡全体教师开会迟到者,罚款五元,会后交会计室。有一天,某某老师迟到了,会后按学校规定到会计室交了五元钱的罚款。不知什么原因,下次开会时这位老师又迟到了,会后照例去会计室交罚款,不过这位老师这次交的不是五元钱,而是二十元,会计问他为什么交。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