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文征明的书法在古代书坛的地位如何? 赵松雪书醉翁庭

2020-10-07知识17

为什么元代的赵孟頫能够跻身于楷书四大家之列? 元代书法是在宋代迥然不同的基础上展开的。公元1279年,元世祖忽必烈灭南宋,统一了中国。元朝贵族在国内实行的是种族压迫制度,规定各地方行政长官由蒙古或色目人担任,汉人只能担任副职,走上仕途的汉族文人备受岐视,充满恐惧和苦闷。虽元文宗颇好书画,于天历初年置奎章阁,以柯九思为鉴书博士,但只是消遣而已,故书法艺术并不景气。有成就的书法家也极少,只有赵孟頫、鲜于枢、邓文原、康里巙巙、吾丘衍以及吴镇、杨维桢、倪赞等人而已。除赵孟頫、吴镇等外,多数不能与宋唐诸家相比,更无论魏晋。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惟赵孟頫一人。赵孟頫是宋太祖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之后。元灭宋之后,其在家闲居,致力学术和艺事。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元世祖忽必烈为笼络南方地主阶层,派人到江南网罗有名望的士大夫,赵孟頫被荐入选,以赵宋“宗室子”而出仕元朝,颇受非议。而他自己也对元朝统治者的猜忌中,在良心自责的苦闷中生活着。赵孟頫五岁开始学书法,仕元后益勤。元杨载说他“专以古人为法。篆则法《石鼓》、《诅楚》;隶则法梁鹄、钟繇;行书则法逸少、献之”(《翰林学士赵公状》)。但他决非仅取上述诸家,于宋高宗、张即之、李北海等无不临习,对宋诸。

文征明的书法在古代书坛的地位如何? 赵松雪书醉翁庭

棉里藏针的原意是称赞苏轼的文章功底好吗? “绵里藏针”的原文叫“绵里铁”,他是称赞宋朝文学家苏轼:书法好。宋朝著名文学家苏轼(东坡)写得一手好字。他的字外表似乎很软,骨干却很硬朗。他自己说:“我写的字好比绵里铁。赵松雪(书画家,宋朝人)在苏轼的书法作品后面所题的《跋》里说:公自云:“余书如绵里铁。观此书,外柔内刚,真所谓绵里铁也。比喻外柔内刚,柔中有刚,就叫“绵里铁”,为褒词。可是后来,“绵里铁”变作了“绵里针”,这就不是称赞的意思了。如元曲《曲江池》(石君宝作):“笑里刀剐皮割肉,绵里针剔髓挑筋。“绵里针”,也说作“绵里藏针”,形容表面装和气,而内心尖刻阴险的人。同“笑里刀”的意思相仿。

文征明的书法在古代书坛的地位如何? 赵松雪书醉翁庭

文征明的书法在古代书坛的地位如何? 明代“吴门四家”有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说到唐寅,大家都耳目能祥,此人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字伯虎,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和唐寅同年出生的文征明(1470—1559)初名壁,字征明。后以字行,更字征仲,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文征明是一个全能书家,只是他早期仕途不顺,10次参与科举落榜,直到中年被推荐为翰林待诏,但4年后便乞归回乡,潜心诗文书画,其山水画风格也有粗、细两体,比如《真赏斋图》,画面用笔苍润、秀挺,极富表现力,之所以开篇提了文征明的画功,其目的是为了突显其书法功底,毕竟“书画同源”,文征明书法早年受教于李应祯,沈周、吴宽等人也对其产生重要影响,除章草外,文征明诸体皆能,是自元初赵孟頫以来又一位全能的书家,刻有《停云馆帖》。其小楷功力深厚,年九十仍能作蝇头书,早年学习赵孟頫,后直追晋唐,得力于王羲之、欧阳询,主要作品有《莲社十八贤图记》《醉翁亭记》《后赤壁赋》等;行书分大小两种,大字行书受沈周影响,有明显的黄山谷笔法,而更浑厚,小字则以行草为主,取法赵孟頫、僧智永,而自成一家,代表作品有《自作诗》《西苑诗》《杂花诗赋》等;狂草书效法怀素,参以山谷草法,篆书师李阳冰,隶书得力。

文征明的书法在古代书坛的地位如何? 赵松雪书醉翁庭

写小楷这样对吗? 学写小楷,临摹很重要。下面一起欣赏下“明四家”之一的文征明小楷书法,以供你借鉴参考。文征明书法各体兼擅,尤其以小楷、行书为最擅。明代朱谋垔《续书史会要》称其:“小楷、行草深得智永笔法,大书仿涪翁尤佳,评者云如风舞琼花,泉鸣竹涧。在众多书体中,唯独他的小楷最为世人称道,时有“小楷名动海内”之誉。图1.1 文征明 落花诗册 纸本 14.5×193.3厘米 苏州博物馆藏图1.2 文征明 落花诗册 纸本 14.5×193.3厘米 苏州博物馆藏他早年学欧阳询,虽得险劲而失之板滞。后又取法王羲之《黄庭经》《乐毅论》,师法智永的灵动活泼,后遍临唐代诸家及赵孟頫等人,最终形成了他清新爽健的风格。文征明传世小楷作品众多,著名的有《高士传》《赤壁赋》《后赤壁赋》《醉翁亭记》《老子列传》《雪赋》《归去来兮辞》《离骚经》等等。在传世作品中,《高士传》《题赵魏公二帖》等属于早期作品,故赵松雪面貌较多,体势偏扁,起笔多露锋出尖。53岁时,由苏州巡抚李充嗣将其推荐给朝廷,嘉靖二年授“翰林院待诏”,因受时局限制,颇兼时体,渐趋整齐。晚年作品已入化境,毫无懈怠之笔。文征明小楷风格虽然在早、中、晚三个时期各个阶段都不同,但却恰恰反映了他一生在小楷上所下的。

#赵孟#苏轼#小楷书法作品欣赏#文征明#书法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