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好在哪里?如何赏析这个作品? 超群的艺术技能加上 真实激2113动的感情,借助“5261神来之笔”创作出4102一幅,自然神奇,真实浪漫动人1653的艺术作品。颜真卿,公元752年创作《多宝塔碑》时年44岁,公元758年,写《祭侄文稿》已经年近半百,其艺术造就,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笔为情所动,有意无意之中,放笔下去坦荡自然,无拘无束,游走于天地之间,章法有无之间—美丑衬托,强弱顾盼,大小呼应!神来之笔创造出一幅神来之画。有没有令人心服口服的回答?元代张晏是这评价《祭侄文稿》的:“.一时之意兴,则颇能放纵矣。而起草又处于无心,是其心手两忘,真妙见于此也。观于此帖,真行草兼备三法。总之,艺术作品的评价。是根据自己的水平和个人的喜欢类型来定的,个人观点,无伤大雅。《祭侄文稿》是真情驾驭,高超的艺术技能,用“神来之笔”创造出的一幅优秀艺术作品—后来者望尘莫及。
《祭侄文稿》只是一篇草稿,价值体现在哪里?
学了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之后要怎么用? 谢邀!《祭侄稿》是唐代书法大家颜真卿的传世经典之作,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那么,我们学习了之后该如何运用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观点:第一,书法作品的创作,很大程度上要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带着个人情感创作出的书法作品,往往是真实水平的展现,是情感自然流露。当代的书家,在这方面做得欠缺太多,就是前段时间的“仰山雅集”活动中的手扎作品的书者,也不全部是带着个人的真实情感去写的,而不少书者则是怀着名利之心去作,或者说是去应付,意在历史上想留下点什么,甚至有的书家还有做作之嫌。在这些所谓的书家中,大多是临写过《祭侄稿》的。从这个事例可以说明,当代有些书家虽然研习过颜真卿的《祭侄稿》,但在应用上还只是停留在“皮毛”上,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第二,在书法创作上,要学习颜真卿老辣的用笔。认真仔细地看《祭侄稿》后,就会发现一个奇特现象,就是颜真卿在带着悲伤和痛恨之下书的《祭侄稿》,一是书写快,二是用笔始终不失行书的用笔法度,也就是说,颜真卿在快速书写时,把笔法用得恰到好处,字字神彩飞动,无半点瑕疵。关于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在书法创作中认真学习的。第三,章法布局科学合理。字,。
关于《祭侄文稿》外借现在还有来得及的办法尽可能地挽回吗? 哪怕尽量缩短展览时间,有没有合适可行的办法呢?毫无意义的问题。包括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唐代颜真卿《祭侄文稿》的“书圣之后—颜真卿及其时代书法特展”今天在日本东京国立。
祭侄文稿的书法字体是哪种 行书。书法史公认的天下第二行书。与王羲之《兰亭序》并称“行书双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