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锈带”变“秀带”,市民圆了“亲水梦”

2020-07-19新闻23

人民网上海7月19日电 (唐小丽)“环境真好!就像今天这样,坐在江边的椅子上吹吹风,看看手机,都觉得很好!”65岁的刘伯伯是山东滨州人,来上海帮儿子家照看小孩,他每天最喜欢的事就是晚饭后到杨浦滨江跑跑步、吹吹风。

如今的杨浦滨江(唐小丽 摄)

杨浦滨江是上海乃至中国近代工业最重要的发源地之一,有着中国近代工业的众多“之最”,包括中国第一家机器造纸厂、第一座机器棉纺织厂、第一座陆上水厂、最早的煤气供热工厂、远东最大的火力发电厂、最早的外商纱厂、拥有最多船坞的修船厂、最早的民营船厂等等。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杨浦滨江工业产值最高时曾占上海的四分之一以上、全国的二十分之一以上。滨江一带绵延十数里的工厂区见证了上海近现代工业发展的历史,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称为“世界仅存的最大滨江工业带”。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伴随城市转型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杨浦滨江不少老厂纷纷关停,一大批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向其他地区转移,产业工人由高峰时的60万人降至6万人。一座座工厂大门紧闭,荒草丛生,被废弃的厂房、机器设备锈迹斑斑。家在这附近的市民,虽说挨着江边住,却从未圆过亲水梦。

2002年,杨浦滨江吹响了转型开发的号角。那一年,上海启动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并将其上升为全市重大战略。也是在那一年,上海赢得2010年世界博览会主办权,世博会选址黄浦江畔,江岸沿线原有的仓库、工厂纷纷迁出。

杨浦滨江,绿地随处可见(唐小丽 摄)

从2002年启动黄浦江两岸开发以来,上海集全市之力聚焦滨江公共空间建设,近3500家单位完成动迁,实现中心城区从杨浦大桥到徐浦大桥45公里岸线的贯通开放,在上海最核心区域上植入了约600公顷的生态绿地、集漫步、跑步、骑行为一体的45公里滨江“三道”、约40处近3.5万平方米的嵌入式运动场所,浦江两岸正在成为连续贯通里程最长、城市更新区域最大、城市功能最为丰富的世界级滨水区。

如今的杨浦滨江,也已从当年辉煌的“工业锈带”变成人民的“生活秀带”。滨江岸线上,有一大批极具特色的百年工业遗存,这些历史遗存特色鲜明、保存良好,赋予了滨江独特的空间特征,成为杨浦滨江的名片。

江畔的垃圾桶由水管改造而成,极具特色(唐小丽 摄)

除了江边美景,这里还有各具特色的市民驿站。比如人人屋驿站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这是一个开放式党建服务平台,通透的玻璃平房,外搭木构,门楣上有“杨浦滨江党群服务站/杨树浦驿站”的标识,在滨江绿带和微风中摇摆点头的芦苇丛里,简洁又大方。

人人屋党群服务站(唐小丽 摄)

走进人人屋,到处都是便民服务设施:直饮水、免费WiFi、充电器、雨伞、微波炉、小冰箱、医药包……中间桌上,有杨浦区工业遗存游览线路和区内红色纪念地介绍、手绘杨浦建筑导览图和已开放的6家“杨树浦驿站”指南等图册。书架上有上百本书籍,涵盖了党建、文学、家庭教育等多个门类,门边立架上插满了各类报纸杂志。还有立体感的全息沙盘,点开后,既能找到周边生活设施、区域资源介绍,也能看到杨浦的红色历史地标、名人故事、党建活动等,还有各种主题的互动答题。

尽管今天上海发布高温预警,温度直冲35℃以上,但江边依然有不少行人走过,健身器材旁也有不少锻炼的市民。就像记者碰到的刘伯伯,尽管远离故土,但他已在周边结识了新朋友,“我们晚饭后会约着一起过来跑步,每天从杨浦大桥跑到渔人码头。儿子家离这里不远,只要周末不下雨,我每个周末都来。”

#市民#唐小丽#上海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