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通用版本里面的《道德经》上善若水,和帛书《道德经》里面的上善治水,究竟哪个才符合中国历史? 道德经水之道

2020-09-30知识7

通用版本里面的《道德经》上善若水,和帛书《道德经》里面的上善治水,究竟哪个才符合中国历史? 善与水的关系是以水喻善,善是几于道的(故几于道),即是说善不是道,是接近于道的。以水喻道,也说明水的特性也是接近于道的。事实上水是自然的,本是道的外显,说水接近于道是因为只提取了“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恶”的谦和的特点。如是“上善若水”则水的谦和之性就成为人人修善的标准,此是一道众人用;如是“上善治水”则水的谦和之性就是统治者治理的标准,此是一道一阶层用。所以,就历史而言“治”更符合,就社会而言“若”更符合。

通用版本里面的《道德经》上善若水,和帛书《道德经》里面的上善治水,究竟哪个才符合中国历史? 道德经水之道

《道德经》中,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的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八章,主要说“道衍善水,泽被苍生!《道德经》第八章内容:上善若水(高等完美的善就如水一样)水善(水善的表现形式是)利万物而不争(滋养万物而不争功)处众人之所恶(甘居众人之所不厌恶的地方)故几于道(所以水最接近于道的特性)居善地(姿态善于选择低下)心善渊(心态善于处于平静,深幽)与善仁(交流善于待人仁爱)言善信(言语善于遵守信用)正善治(政见善于治理国家)事善能(处事善于发挥长处),动善时(行动善于把握时机,顺其势)夫唯不争(正因为像水这样不争)故无尤(所以才能万事无忧)这章主要讲老子的人生论,讲他处世为人的原则和方法。老子后面还以七个“善”字,对水德进行了详细的阐释,这其实也是在介绍“圣人”所应具备的品格。圣人的德行就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居功自傲,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圣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像深潭一样深沉平静,不受外界环境所扰,侍人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恪守信用,为政懂得治理之道,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顺势而为。圣人正是因为具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没有忧虑。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

通用版本里面的《道德经》上善若水,和帛书《道德经》里面的上善治水,究竟哪个才符合中国历史? 道德经水之道

上善若水是什么意思? 上善若水之善。可理解为完善的善。道德经总体来说是教人做人的道理。上善可理解为完善的人生。人要学会做人,可去学习水。水是往低处走的。所以做人要学会低调。水之低可成海。道德经里很多地方都以水为道的原型来描述道是什么?道我们可以通俗的认为是规律。就是以自然的变化规律来描述人该怎么做人。上善若水的大体思想,也就是说我们要像水低调做人。而道德经大体是以水来描述道。其实我个人认为,有水之道,也应该有火之道。所以可以说道德经只写了一半而已。为做人之道。而火之道是向上的积极的有争夺的意义。与水之道正好相反。老子处于春秋战国变化时期。天下纷争。他应该知道火之道但他不愿写出。所以她以水之道之低调来劝解世人。而火之道是做事之道,做事我们如果能学火之变化规律!明白很多事情的走向。两者看似相反,其实是融合的。这也就是我们现代人常说的一句话叫(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嗯老子没有写火的变化规律。是因为春秋向战国时期的变化,他怕很多人用于战事!所以他只写了做人的原则,没有写做事的原则。我这也是我个人看道德经与历史后悟出的。虽只是猜想。但很值得思考。道德经很可能只是半部而已。

通用版本里面的《道德经》上善若水,和帛书《道德经》里面的上善治水,究竟哪个才符合中国历史? 道德经水之道

#道家气功#道德经#国学#上善若水#道家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