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7只牛首,15字铭文,这件国宝把北京建城史提前到3000年前!

2020-07-19新闻15

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

镇馆之宝系列文章又和大家见面啦。在五月国际博物馆日之后,以史为鉴擅长的国宝系列文章再次出山,将在接下来的几天内分别介绍几家博物馆极具代表性的镇馆之宝,希望大家喜欢。

本期以史为鉴跟大家介绍一下首都博物馆的一件镇馆之宝:来自西周初期的青铜伯矩鬲(li)。

一、七牛首

伯矩鬲(li),全名为“牛头纹带盖伯矩鬲”,通高30.4厘米,口径22.8厘米,重7.6公斤。

因为鬲(li)身上铸有7个牛头,也被叫做“牛头鬲”,被誉为中国最美的青铜器之一,也是国家《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的国宝之一。

伯矩鬲最为人熟知的一点就是:在整件青铜器上立体铸造了大大小小多达七个牛头!鬲的三足上有三个大牛头,牛头纹饰双目炯炯有神,分别正视三个方向,而牛角则是立体设计,上翘突出鬲身,牛耳直立,巨眼圆睁、大鼻突起,更显庄重霸气,具有强烈的立体感。

器盖则由一对相背的浮雕牛头纹组成,牛角翘起,与鬲耳相抵,口中獠牙及角上鳞纹都显现着不同凡物的威严;;盖钮则由一对立体铸造的小牛头组成,这两个小牛头非常写实居高临下;

众所周知,牛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存在,在商周时期,牛就是力量的象征,不仅仅是农业的好帮手,还是最高等级的祭祀用品,不是重大事件都不会用牛来祭祀。

而且在缺少龟甲的北方地区,牛的肩胛骨也是代替龟甲做占卜的重要材料。

所以说以牛为造型、纹饰的青铜器在全国各地博物馆中也偶有露面,但是一件青铜器上面通过高低浮雕技术足足雕刻、铸造了七个牛首,不但风格迥异于常见的平面化兽面纹青铜器,而且纹饰如此复杂的铜器竟然是一次铸成,这在西周青铜器中可以说是非常罕见的,基本上代表了西周初年,当时燕国青铜艺术与工艺的最顶级的作品。

更重要的是这件青铜器之上还有铭文,可以考证铸造的时间和动机,对于研究北京地区在商周时期的文化提供了重大的帮助。

二、十五铭文

伯矩鬲得名于出土文物上的铭文:“才(在)戊辰,匽侯(燕侯)赐伯矩贝,用作父戊尊彝。”盖内4行15个字,颈内壁5行15字。

意思就是“在戊辰时,燕侯赐给了名叫伯矩的贵族一笔钱,伯矩于是拿这笔钱铸造了这件青铜鬲,用来纪念这件喜事并用这件青铜器祭祀伯矩的父亲。”

众所周知,要判断一件文物的来历和价值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而铭文恰恰就可以考证文物背后的故事。这件青铜鬲上的十五个字的铭文,让我们可以确认,这件青铜鬲是当时燕国贵族伯矩制作的一件祭器。

伯矩虽然没有在史书上留名,但是留有伯矩铭文的青铜器目前发现的就多达二十余件,除了这件国宝伯矩鬲,还有伯矩簋(gui)、伯矩盘、伯矩甗(yǎn)、伯矩壶,根据这些文物的出土地点和铭文都可以看出:当年燕国贵族伯矩家族在当时的政治、生活中都是非常活跃的。

流落在外的伯矩簋

但是遗憾的是,因为清末动乱的原因,部分伯矩系列的文物也流失在世界各地,比如下图中著名的伯矩簋就出现在伦敦苏富比拍卖中,估价达80万英镑。还有一件有铭文的伯矩壶被收藏在华盛顿弗里尔美术博物馆。

三、琉璃河

北京建城的历史始于西周分封的燕国,但是当时的燕国都城到底在哪一直是个悬案。

直到1964年,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的一位农民在自家院里挖菜窖时,意外地挖出了两件三千年前的青铜鼎和爵。考古人员闻讯,这才展开了对琉璃河长达十余年的考古勘探和发掘。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琉璃河镇经历了5次考古发掘,不仅发现300多个墓葬和30多个车马坑,还出土数万件大小器皿。

琉璃河考古现场

最终专家证明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距今已3063年,是公元前1045年西周燕国的初都所在地,是迄今西周考古中发现的唯一一处集城址、宫殿区和诸侯墓地同时并存的遗址。

而本文提到的伯矩鬲就是1974年的时候,出土于琉璃河251号墓;

伯矩鬲一出土,就在1975年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到了1977年、1993年,伯矩鬲又连续3次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2次随中国文化使团赴日本、美国等地展出,受到人们普遍欢迎。后来伯矩鬲作为国宝加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不再出境展览。

如果有机会,欢迎来到首都博物馆参观这件精美的伯矩鬲。

文/以史为鉴

图/首都博物馆、网络

参考资料/

首都博物馆

《中华国宝重器:伯矩鬲》

《纹饰奇特的伯矩簋》

北京卫视:《这里是北京 : 国家宝藏——伯矩鬲》

北京日报:《伯矩鬲》2014年09月05日

北京青年报:《京津冀重器背后的故事》2015-08-20

#文物收藏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