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晋之好“现在是一个成语,现在往往代表男女之间的婚姻。但其实最初代表的是一种政治上的联姻,是国家之间的联合。不过,当你看了秦晋的真实故事后,你还觉得是秦晋之好吗?
秦国在西周是没有封国的,后来因为养马养的好,秦非子得了一个周天子的附庸国的地位,再到了周平时时期,因为烽火戏诸侯之乱,秦襄公被正大册封了,但只是册封为伯,在当时中原一片候国,公国的眼中。秦国并不被看好,或者大,大家根本不想理秦国,不想和这么一个西北的戎狄野蛮人玩。
不过秦国并不气馁,中原各国不带着玩,自己玩,于是,他们向西发展,经过和西戎的多年战争后,夺得了西边的大片土地,秦国国力大增。
到了秦穆公的时候,开始想着再次和东方诸国联络联络感情,大家一起上牌桌玩一玩。
当时的东方诸国,齐恒公称霸,大家团结在以齐恒公周围,由齐恒公带着大家尊王攘夷,一片齐乐融融的和睦景象。
秦穆公为求将来与中原各国友好,找到了力量也很强大的邻居晋国,请求联姻,当时的晋献公也不知道咋想的,反正也是看上了这个年轻帅气的小伙子。于是,晋献公就把大女儿伯姬嫁给了他。
伯姬在秦晋的这场政治联姻中嫁给秦穆公为夫人,这便是所谓“秦晋之好”的开端。
可能是秦国太想和中原交好了,秦晋之后后来被秦国无限放大,延续到了后来,人们就真的以为“秦晋之好”是真的好了。
后来,晋献公年迈昏庸,要立小儿子为国君继承人,竟然杀死了当时的太子申生。另外的两个儿子夷吾和重耳害怕被诛,于是分别逃往梁国和翟国避难。
此后夷吾得到姐夫秦穆公的帮助,做了晋国国君。夷吾在回家前还向秦缪公许诺,等到他继位之后,会割以河西之地与秦。
但是不久,当晋惠公继位之后,却成了白眼狼。夷吾不但不给秦国割地,还想着怎么样搞秦国一把。
虽然没有割地,但是秦国还是一心向往中原,希望和晋国交好,于是不久,晋国发生饥荒,向秦国借粮,秦穆公想了想,总觉得,他不仁,我不能不义啊,再说了,晋国国君有罪(没给割地),但是秦国的百姓无罪啊。于是,就源源不断的给晋国送来了粮食。
这种以德抱怨的行动按说应该得到晋国的感恩吧。但是晋国发生了什么?晋国非但没有感恩,还想着灭秦国。
次年,秦国不巧的也发生了饥荒,反过头来向晋国借粮,晋惠公不但没有借粮给秦国,还想着趁秦国危机出兵攻打秦国。这一举动让晋惠公一时成了忘恩负义的代表。
秦晋在韩原大战,晋军战败,晋惠公也成为秦国的俘虏。秦穆公本来想杀晋惠公的,无奈,晋惠公的姐姐扶弟魔情节上头,向秦穆公求情。
秦穆公碍于情面,放回了晋惠公,让晋割以河西之地,并让太子圉(即后来的晋怀公)做到秦国做人质。这才将两国的关系慢慢修好。
秦穆公为了笼络晋国,向中原看齐。并没有过多的对晋国计较,反而进一步下本钱笼络晋国,他把自己的女儿怀嬴嫁给了公子圉。这绝对是一件亲上加亲的事,按理关系应该是进一步稳固了。然而公子圉听说自己的父亲病了,自己的外公家又被秦国灭亡,担心王位旁传,没有向秦穆公打招呼,就私自跑回晋国。即位成为晋怀公。然后和断绝关系。
秦晋之好,在晋惠、晋怀时期可谓极不愉快。而在晋文、晋襄时期,其实也不咋样。
公子圉走后,秦穆公非常生气,立即决定要帮助重耳当上晋国国君,于是把逃到楚国的重耳接过来,还把同宗的五个子女嫁给重耳 ,把原来嫁给公子圉的女儿怀嬴改嫁给重耳。
然后,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把公子圉赶下了台,重耳当上了晋国的新国君,成就了“春秋五霸”中的晋文公。
晋文公还算感恩,秦穆公与晋文也的确能算有一小段蜜月期,在晋楚城濮之战,秦国出兵去相助晋军。此外,秦军与晋军还联合起来攻打郑国。
结果,秦国却在郑人烛之武的劝说之下,不但与郑国盟约,私自撤军了,还留三位将领助郑国守城。这就是著名的烛之武退秦师。刚刚建议起来的良好关系,瞬间瓦解。
这个举动让当时晋文公的舅舅狐偃十分恼怒,要求攻击秦军。而晋文公还算仁厚,说道:如果没有秦穆公的帮助,也不会有我们的今天,我们也撤吧。
其后,晋文公去世,而正在晋国的国丧期间。郑国留守的三位秦将,传消息给秦国,让秦国出兵偷袭郑国。
消息的被提前得知,晋国发怒,出动军队和秦国大战。
于是,秦晋在崤大战,秦军结果全军覆没,三位主将被擒。自此之后,史上已再无秦晋之好。
可见,秦晋之好,只不过是彼此一时兴起的政治联姻罢了。而秦晋两国关系也实在是不咋样,最后还因两国的利益冲突拔刀相向而成为世仇。
也因为此,后来三家分晋时,秦国根本就是无动于衷,眼睁睁的看着晋国灭亡。
可怜秦穆公,一心想要融入中原,在中原也称一回霸。为了这个目标他举贤任能,三立晋君,最后仍是赔的血本无归,中原各国还是不待见,秦国向东发展的梦想自此终结,只能做一个西戎霸主,并从此沉寂了二百多年,直到秦惠文王时期,才重新崛起并一举吞并六国,而六国也失去了最好的和秦国交朋友的机会,把秦国推到了完全的对立面上,到最后被秦国一锅烩。可谓历史的悲哀!
所谓的不争不吵,不为夫妻,是不是就是秦晋之好的真正含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