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名琛为何被称为“六不总督”,其晚年是如何度过的? 回答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员 岳忠豪两广总督叶名琛(1809—1859年)被称作“六不总督”,“六不”即时人称其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与英国交涉时所采取的应变措施,“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相臣度量,疆臣抱负;古之所无,今之罕有。此言即讽刺其对外交涉时顽固不化,应变无方,有误国家。史称叶名琛“性木强,勤吏事,属僚惮其威重”“颇自负,好大言”,很明显的一位刚直、好大喜功但缺少应变的官吏形象。性格即命运,这种性格也奠定了叶名琛一生的悲剧经历。(海上“苏武”—叶名琛)叶名琛(1807—1859年),湖北汉阳人,官至体仁阁大学士,两广总督。叶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考取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道光十八年外放陕西兴安府知府,此后仕途平顺,屡有晋升。至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叶已升任广东巡抚,年仅四十,坐镇一方。鸦片战争之后,英国通过坚船利炮,强订条约,迫使清朝打开国门,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而清廷统治者、士大夫与民众意气难平,民间抵抗英国的势力一直存在,并得到官方的默许。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叶就与时任两广总督的徐广缙领导民众抵制了英国入广州城的运动。叶善于利用鼓噪民气,加以御敌,并得到统治者褒奖,将其。
“田代姜齐”的详细内容和参考文献? 公元前379年,康公卒,姜齐绝祀。田齐妫姓国家,出于陈厉公之子陈完。陈与田古音相近,故古书往往作田。公元前672年,陈完入齐,事齐桓公。陈完传五世至陈桓子,陈氏开始强大。以后陈氏逐渐兼并齐国的栾、高(齐惠公之后)和国、高(齐文公之后)以及鲍、阚等族,专齐政。田齐的国都仍在临淄,疆域亦袭姜齐之旧。田齐立国时,已经进入战国中期。找不到什么资料,就找到这个。
历史上的童贯是个怎样的人?厉害吗? 一说到童贯,大家就想到阉宦奸臣的形象。但是,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并不能简单用好坏去衡量,童贯特别如此,他是个很复杂的人,活跃于北宋末年的军政舞台,是个实干家,做了许多事,是非常有能力的人。他以宦官身份掌兵权,打过西蕃,剿过方腊,是宋金海上之盟的策划人,联金灭辽,干过很多大事情。如果事情到此结束,童贯可以流芳后世了,他所建之功业,在历朝太监中,恐怕仅次于郑和。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联金灭辽后,宋金战争爆发,靖康之变起,童贯从英雄的神坛跌落,一下子成了引狼入室的民族罪人,最后被杀了,落得个遗臭万年的下场。对于这个复杂的人物,很难用简单的“奸臣”去概括。我把童贯比较重要的经历做一番梳理如下:1、建功业于西北,掌兵二十年童贯是太监,但他是个比较特殊的太监。一说到太监大家想过去就是很柔弱的人,但童贯长得“状魁梧,伟观视”,“皮骨劲如铁”,雄性特征发达。他一生好谋善兵,也是有点能耐的。崇元二年(1103年),宋朝发动湟州之战,西征吐蕃。蔡京推荐童贯,说他曾经十次出使陇右,熟悉西北情况。于是童贯以宦官身份成为监军,十万人马出湟州。这时,正好皇宫失火,宋徽宗觉得兆头不好,快马传诏书给童贯,让他停止前进。童贯。
清朝知府、道台、封疆大吏、提督、总督、巡抚分别是什么官? 这个就涉及到清朝的官制了,很多人看《雍正王朝》、《康熙王朝》的时候,如果不太了解里面人物的官名,那么理解起来,就会比较困难,那这里就简单的来介绍一下清朝的官制。清朝设行省、府、县三个级别,对应着现在的省、市、县三个级别。我们先来说一下总督,总督是指管辖一省或者多省的民政,军事的长官,有直隶总督、两江总督、闽浙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陕甘总督、四川总督、云贵总督、河道总督、漕运总督,其中河道总督和漕运总督比较特殊,是管理具体某一项事务的官员。总督一般为正二品,但是如果加兵部尚书,或者加都察院右都御史,那么就是从一品了,因为六部尚书与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就是从一品的。那么哪些人会是正一品呢,就是三殿三阁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就是正一品的,而六个大学士就是我们俗称的宰相了。另外值得一说的,九门提督也叫步军统领也是从一品,隆科多担任的就是步军统领。那我们继续来讲巡抚。巡抚也叫抚台,主管着一省的军政与民政,一般为从二品,总督是要比巡抚大的,巡抚一般也兼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这个相代于古代的御史中丞,所以巡抚有时候也被叫中丞。巡抚有两个属官,分别是承宣布政使和按察使,而承宣布政使简称为布政使,俗称为藩台。
庄子《逍遥游》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庄子的逍遥游实质是自由主义洒脱精神.与西方的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相一致.比黑格尔要强的是自由主义的实践论,也是我们中国人喜欢回归自然,对田园生活的那份农家情感,对返朴归真后心灵的那份宁静与轻松.庄子并不是虚言于外表的语言争论(他与名家学派有深厚的情意,不能说庄子不懂争论)而求“自明”以及绝对精神自由上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舍弃形器而保其内在精神,使心不随物牵引,不逐物漂流,能够保持其心灵的本质,以观照宇宙人生.一、逍遥的涵义及逍遥思想的引入“逍遥”一词,据查并非庄子首创,在其成书之前的《诗经》、《礼记》等文著中都有出现;比庄子稍后的屈原,在其名作《离骚》中也有“折若木以扶日兮,聊逍遥以相羊”之句.不过这些所谓的“逍遥”并不是庄子所崇奉的精神境界里的绝对自由,而有安闲自在之意.庄子的逍遥,与其说追求的是一种心灵的操守,不如说是精神境界的享受—放怀万物,以心灵去感知宇宙人生的幸福.我们可以大致地把《逍遥游》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通过逍遥思想的小大别来判别人或事物受物质形体束缚下的相对自由,这一层面的意思到“此小大之辨也”为止,借鲲鹏游弋与翱翔以及鲲鹏与蜩鸠的对比来描绘逍遥的物象、逍遥的小大之别以及。
改良Mosher法是什么 有没有文献参考? 改良Mosher法是什么有没有文献参考?改良Mosher法是什么有没有文献参考,貌似上以色列做的?
如何分析历史文献? 历史文献的解读有非常多的方法和路径,能否分享您在解读历史文献中的一些心得和体会,用实例来佐证最好~
[参考文献]: 哥们发错地方了,什么DD哦
年羹尧和隆科多谁地位高? 简答:年羹尧与隆科多都是雍正宠臣,官阶差别不大,同被加封为太保。赏赐双眼花翎、四团龙补服、黄带、紫辔。地位差别不大。并称雍正皇帝的左膀右臂。年羹尧(1679—1726),字亮工,号双峰,安徽凤阳府怀远(今安徽省怀远县)人,后改隶汉军镶黄旗,清朝名将。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进士,官至四川总督、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加封太保、一等公。他配合各军平定西藏乱事,率清军平息青海罗卜藏丹津,立下赫赫战功。康熙六十年(1721年),年羹尧进京入觐,康熙御赐弓矢,并升为川陕总督。同年九月,青海郭罗克(今果洛藏族自治州)地方叛乱,年羹尧利用当地部落土司之间的矛盾,辅之以“以番攻番”之策,迅速平定了这场叛乱。1722年十一月,抚远大将军、贝子允禵被召回京,年羹尧受命与管理抚远大将军印务的延信共同执掌军务。雍正帝即位之后,年羹尧更是倍受倚重,实授抚远大将军。隆科多(约1664-1728),佟佳氏,字竹筠。满洲镶黄旗人,清圣祖孝懿仁皇后之弟,一等公佟国维第三子,清朝大臣。整个清一代,被皇帝公开以“舅舅”相称呼的,大概只有隆科多一人。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授为一等侍卫,又被提拔为銮仪使,兼蒙古正蓝旗副都统。雍正帝即位之后,因为隆科多。
怎么看待王承恩这个太监? 在太监当中,王承恩是个好太监,崇祯皇帝的铁杆粉丝。王承恩,很多人并不熟悉,但是他对明朝末年的贡献,还是不可估量的,如果没有王承恩的话,可以这么说吧,明朝或许早就灭亡了。有人会疑问,一个太监能有这么大的本事么?如果你真的去了解了这个太监以后,你就会发现这个太监是真的有本事。王承恩是太监里的二把手,也就是说在魏忠贤时期,整个太监里面,除了魏忠贤,就是王承恩了,一个这么重要的人,为什么会派去监视朱由检呢?因为魏忠贤已经知道朱由校是不可能会生育了,那么天启皇帝一旦归天了,皇位由谁来继承呢?肯定是天启的唯一同胞弟弟朱由检了,所以魏忠贤就拍王承恩去监视朱由检,寻找机会伺机除掉朱由检,王承恩接受了这个任务,但是王承恩这个人是有良心的,他虽然忠心于魏忠贤,但是他更忠心于国家,忠于人民。所以他就开始了设法保护朱由检不被伤害,朱由检在紫禁城里,十面埋伏,但总能化险为夷,这个都是离不开王承恩的左右周旋的。当崇祯皇帝顺利继承皇位以后,王承恩也成了最有权势的太监,但此时的王承恩并没有为所欲为,依然忠心耿耿的为皇帝,为百姓办事。他帮助崇祯除掉了魏忠贤,可以说如果没有王承恩,对于一个17岁的少年来说,想除掉一个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