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恰逢乱世,英雄辈出,且说常山赵子龙,乃刘备麾下五虎上将之一,追随刘备三十余年,为蜀汉帝国立下不少汗马功劳——长坂坡单骑救少主,沙头镇截江夺斗,枪绝高览救刘备……年老七十仍能力斩五将,勇冠三军。勇猛如此,且洞察政事,益州平定后,谏刘备还田宅于民,拢归民心,关羽被害,劝刘备不应伐吴,晓以大义。世人称赞赵云有大局观,为一代儒将。也因书中,赵云表现的尽善尽美,就有说法称,赵云死后,蜀中再无大将。但细看三国后期,赵云死后。
甚至于诸葛亮死后,刘禅也还在位29年,如果没有一些独当一面的将领坐镇四方,蜀国也不能苟延残喘这么多年。话说刘备死后,刘禅即位,诸葛亮修正斗争路线,与东吴摒弃前嫌,重修旧好,联合抗魏,三方暂时偃旗息鼓。三国进入僵持阶段,各自休养生息。后出师北伐,期间诸葛亮,赵云相继离世,虽说江山代有人才出,但新老交替,权势更迭,蜀国内部矛盾激化,很多将领还没成长起来就衰于内斗,其中就有魏延,姜维。
魏延深得刘备器重,领军作战有勇有谋,第一次北伐,于阳溪一带,与郭淮,费瑶遭遇战,魏延大破费瑶与郭淮。第四次北伐,与高翔,吴班退魏兵,获敌首级三千余,致司马懿兵败还营。还曾提出子午谷奇谋,虽没被诸葛亮采纳,但说明魏延身为将领能打战也能善于思考,就这样的优秀将领,却死于内斗,死于杨仪之流,可谓可惜,假若不是诸葛亮早逝,对魏延多加磨练,去其棱角,克服其性格孤傲,爱得罪人的缺点,假以时日,魏延未必不可成长为一代名将。
再说姜维,诸葛亮自斩马谡后,对姜维寄予厚望,临终前更将平生所学,著书二十四篇,独传于姜维,可以说是把姜维当作衣钵传人了。姜维也是对诸葛亮的战略解读最深的武将,诸葛亮六出祁山,以攻代守,与强大的魏国抗衡,自诸葛亮之后,姜维执行诸葛亮的既定方针,九伐中原,把魏国军队主力钳制于蜀国边境之外,让风雨飘摇的蜀汉得以暂时稳定,连年征战,国力空虚,刘禅不堪其累,又有黄皓之流排挤,馋言陷害,姜维不得不沓中屯田避祸,护国至死。
还有廖化,一个活过整个三国的传奇人物,“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语出《扫迷帚》,廖化时年已八十岁高龄,仍可作为先锋,冲锋陷阵,其战力,战斗经验可见一斑,然世人多以此说,赵云死后,蜀汉无大将,实为断章取义,有失偏颇,至少这三位的表现也可圈可点,只是造化弄人,成败得失,任由世人评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