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朱元璋殚精竭虑,挑选了继位者,没料到很快翻船了

2020-09-25新闻9

朱元璋殚精竭虑,挑选了继位者,没料到很快翻船了

朱元璋

朱元璋为了他的朱家江山能够万代相传,可谓是费尽心机,不遗余力地做了许多为人诟病的事情。

在明初,以谋反罪清理了胡惟庸、李善长这些开国功臣后,君权相权的争斗终于尘埃落定。他裁撤掉宰相职位,自己直接领导六部,从而达到了大权独揽的目的。

按他的说法,这是在给儿子朱标拔“荆棘”上的刺。谁知道自己诛杀了那么多有功之臣,恶事做多了是要遭天谴的。

果然,他寄予重望的太子朱标,竟然无福享用他铺就的锦绣前程,在37岁上盍然而逝。白发人送黑发人,朱元璋心里头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

太子没有了,接班人的位置不能空着,还得补选才行。接班人在哪个范围内选,朱元璋开始琢磨起了。

由于对老大儿子的器重,朱元璋爱屋及乌,也喜欢上了老大的儿子们。

于是他跳过儿子们这个正常的遴选范围,直接在孙子辈里头选接班人。

朱元璋殚精竭虑,挑选了继位者,没料到很快翻船了

胡惟庸

朱标生前有两任太子妃,即元妃常氏,继妃吕氏。

二妃给他共生了五个儿子。分别是:长子虞怀王朱雄英,(常氏生),早逝;次子建文帝朱允炆(吕后生) ;三子吴王朱允熥(常氏生);四子衡王朱允熞(吕后生);五子徐王朱允火熙(吕后生)。

朱元璋选来选去,选中朱允炆作为皇太孙。

次子朱允炆,仔细说起来他的身份有些乱,得仔细捋。严格来说,他是个打折的嫡皇孙。

朱标的第一个儿子是朱雄英,是正宗的嫡皇孙,但不幸早亡。朱允炆是次子,由当时的吕妃所生,只能算庶皇孙。

次年常氏在生第二胎朱允熥时,因难产而死。但是按照皇家的血统来论,朱允熥此时应该是正宗的嫡皇孙。

但在常氏过世后不久,吕氏得到扶正。这样一来,朱允炆,即随着母亲身份的变化而鱼跃龙廷,顺理成章的变成了嫡皇孙。

但要按严格意义上来说,他出身时是庶出,就是庶皇孙。硬要往“嫡”上靠,那也只能说他是半路出家的嫡皇孙了。

朱元璋殚精竭虑,挑选了继位者,没料到很快翻船了

元妃常氏

但是这种关系由谁说了算?自然是朱元璋说了算。他说是嫡皇孙就是嫡皇孙,谁敢明确表示反对?有疑惑也只能在私下里议论议论罢了。

那为何朱元璋这么坚持,一定要立朱允炆为皇储?

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说朱允炆来路不正,有可能是朱元璋的私生子!所以朱元璋非要给他扶上位。

但这仅限于野史,没有任何实证,不足为凭。

另外一种原因倒是比较可靠。朱允炆、朱允熥俩人,他们不光是出生的时候身份相差太大,就是他们的身份背景也是天壤地别的。

朱允炆母亲家里无兄弟,家庭关系相对比较简单。所以,如果他当政以后,不存在外戚干政的情况。

我们知道,历史上外戚干政,把一个王朝弄得鸡飞狗跳,甚至篡权夺位的例子,都比比皆是。

朱元璋殚精竭虑,挑选了继位者,没料到很快翻船了

朱允炆

而朱允熥呢?他就不一样了。

朱允熥的亲姥爷是常遇春,舅姥爷是蓝玉,郑国公常茂是他大舅!开国公常升就是他二舅!冯胜、傅友德等许多明帝国的“军事高干”,和他姥爷家里多为姻亲,关系复杂着呢。

这些外戚,组成一个庞大势力集团,得有多大的能量!朱允熥如果当了皇帝,不被他们左右是不可能的。

这些人一旦干政,尾大不掉时,就很难办了。如果其中有人产生异心,朱允熥的小命有可能不保,王朝也极有可能被这些外戚篡位。

所以,选择家庭背景相对简单的朱允炆,此时还的确是一个明智的决定。

所以选择朱允炆,也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按照惯例,既然选择了朱允炆,朱元璋就要替他拔除“荆棘”上的刺了,否则他就是继了位,也是不好干的,说不定这些人会撺掇朱允熥来夺权的。

所以说,后来所发生的蓝玉谋反案,也就不奇怪了。蓝玉案将剩下不多的开国元勋,诛一公、十三侯、二伯,牵连被杀一万五千多人,“元功宿将,相继尽矣。”

朱元璋殚精竭虑,挑选了继位者,没料到很快翻船了

拔刺

朱允炆的上位,其实还有一部分人功不可没,这些人都属于“烧冷灶”之人。

早在太子朱标病重期间,他们就开始在朱允炆的身上使劲了!这里头就有翰林学士,东宫的伴读黄子澄。

这个黄子澄是公元1384年洪武年间的进士第一名。参加殿试时,朱元璋问他的年龄,他说是34岁,再问他是哪年出生的,他一时紧张答不上来。

朱元璋一看,就这定力还想当状元?玩去吧!就把他直接从第一名撸到第三名,就这样,状元变成了探花。但不管怎么说黄子澄还是有真才实学的。

有学问的人当然花花肠子也多,站得高看得远。太子朱标病重期间,朱允炆日夜伺候,并把允熥、允熞、朱允火熙(火+熙)三个弟弟召集在一起同住,显示出自己的长兄之风,父亲朱标死后又嚎啕大哭,痛不欲生!

这些其实都得自于黄子澄的暗中指点。他告诉朱允炆,太祖以孝治国,只有这样如丧考妣的表演,才能得到大家,特别是朱元璋的认可。

朱元璋殚精竭虑,挑选了继位者,没料到很快翻船了

朱允炆

幸运地当了皇太孙以后,朱允炆兴奋无比,对黄子澄说:“非先生辈,安得至此?”

朱允炆的成功表演,也赢得了白发苍苍的老朱的赞许,“允炆,这孩子,是个好孩子哦,懂事呵!”(“而诚纯孝,顾不念我乎”)。

黄子澄为什么要选择拥立庶子朱允炆,而不是嫡子朱允熥!这正是他的高明之处。

如果嫡子朱允熥上台,说了算的将是蓝玉、常升、冯胜、傅友德他们,我黄子澄算个“六”?给人家提鞋,还得看人家心情啊!

庶子朱允炆上台就不一样了,我就是帝师啊!

朱元璋殚精竭虑,挑选了继位者,没料到很快翻船了

黄子澄

明朝初年,朱元璋在借鉴历代分封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建立了明代藩封制度,先后将其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从孙封于边疆及内地的主要城市。

藩王有军事指挥权。藩王于王府设亲王护卫指挥使司,辖军三护卫。护卫甲士少者3000人,多者1.9万人。

九位塞王(辽、宁、燕、谷、代、晋、秦、庆、肃)因有防御蒙古贵族侵扰的重任,所以护卫甲士尤多。其中北平的皇四子燕王朱棣拥兵10万,是兵力最多的藩王。

在朱元璋大封诸王的时候,就有大臣叶伯巨进谏,说藩王势力过重,数代之后尾大不掉,到那时再削夺诸藩,恐怕会酿成汉代“七国之乱”、西晋“八王之乱”的悲剧。提醒朱元璋“节其都邑之制,减其卫兵,限其疆土”。

但是朱元璋哪能听得进这些劝告,不但不听,还治了叶伯巨的罪,说他这是离间骨肉,给下了刑部大狱,瘐死。

朱元璋殚精竭虑,挑选了继位者,没料到很快翻船了

蓝玉

朱元璋不仅分封诸子为藩王,而且在其成法中有一条是关于“靖难”的规定。

他当国时,恐权臣篡权,规定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举兵清君侧的权利,在《皇明祖训》中明确规定:“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

他的这一条规定,在朱允炆称帝后,就被燕王朱棣利用了。他指责齐泰、黄子澄为皇帝身边的奸臣,须加诛讨。提出的口号就是“清君侧,靖国难”。

朱元璋去世后,朱允炆称帝。一开始看到藩王的势力太大,听从齐泰、黄子澄等人的建议,开始削藩。

等燕王朱棣一看,这削藩要削到自己头上了,他于是不干了,打出“靖难”的口号举兵造反。

朱棣的军事才能在朱元璋时代就已经展露出头角,是诸皇子中最会用兵的。

虽然一开始起兵时兵力较少,处于劣势地步,但随着战争的继续,几仗打下来,队伍逐渐壮大起来。

为何成这样的局面?中央朝廷的战斗力难道这样不堪吗?

的确如此。

朱元璋殚精竭虑,挑选了继位者,没料到很快翻船了

这就是朱元璋的又一大失误了。他光想着替子孙们“拔刺”了,没来得及给朱允炆培养辅佐的亲信,就撒手西归了。现在朱允炆的身边,著名的战将几乎没有了。

一开始他让古稀之年的耿炳文为大将军,率师30万伐朱棣,没打过,大败。后来又换李景隆代替耿炳文,调兵50万伐燕,最后还是战败。

就这样,燕王的“靖难”大军逐渐接近了南京城。到南京城破的那一天,朱允炆趁乱逃走,最后不知所踪。

夺位成功的朱棣由此坐上大明的皇帝宝座,本应是大明朝的第三位皇帝。

朱棣本是庶子出身,但他会包装。出兵时打出“靖难”旗号,质疑朱允炆继承皇位的合法性,并且自己坚称是马皇后所生,是嫡子。

所以他做皇帝后,不承认建文帝的帝号,只承认自己是继承父亲太祖的皇位,并下令恢复建文时期,所改动的一切太祖皇帝当年制定的成法和官制,以表明其起兵的目的在于恢复祖训。

朱元璋殚精竭虑,挑选了继位者,没料到很快翻船了

朱元璋的这几个失误,造成了皇孙的皇位不稳,最后被推翻。他地下有知不知该做何感想?

但明成祖朱棣做皇帝,在历史上看明显要超过建文帝。

在他统治期间对外五次亲征蒙古,收复安南,于东北设奴儿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卫,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设贵州承宣布政使司,巩固了南北边防,维护了中国版图的完整。

郑和的几次下西洋,传播了大明的威名,加强了中外友好往来,加强了对南海的经营;在文化上命人编修了《永乐大典》 。

总体来说,在明成祖统治期间明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史称永乐盛世。

历史没有随朱元璋的愿,但随了天下人的愿,也应该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了。

参考资料:

《明史》 清·张廷玉

《明太祖实录》

老衲侃春秋严正声明:原创作品,禁止非法转载!

#明朝#朱元璋#朱允炆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