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 年龄有“虚岁”“周岁”之分,聊聊中国古代有哪些官方计龄方式?

    年龄有“虚岁”“周岁”之分,聊聊中国古代有哪些官方计龄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数千年的文明变革中,至今仍有一些风俗流传下来。其中,中国人独特的年龄计算方式,就是其中的一种。依据史料记载,从先秦时代开始,华夏文明就已经出现了官方认定的计龄方式。对于古代政府而言,年龄的计算方法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

    2020-10-30新闻5民俗 
  • 国姓的由来

    国姓的由来

    国姓,中国姓氏之一。在现代是极罕见的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354位。部分出自姜姓,以官称为氏。据《左传》载,西周至春秋时期,齐国有一个公室宗族世代为辅国正卿,故以“国”为氏,此支国氏为姜太公的后代。部分出自姬姓,以祖字为氏。据《元和姓...

    2020-10-30新闻1民俗 
  • 除了扫墓,古人清明节还有这些有趣的活动,令今人羡慕不已

    除了扫墓,古人清明节还有这些有趣的活动,令今人羡慕不已

    最初,寒食节的日子长达一百多天,最短的也有一个多月,这时间的长度足以证明古人对清明节的重视。倘若这么长的“假期”放在今天,相信很多人会乐在其中了。古人过清明节有非常多种方式,本文将介绍清明节的一些常见的风俗习惯。祭拜祖先早期的祭拜从纪念介子...

    2020-10-30新闻6民俗 
  • 我国有一个姓氏,只有简单的三笔,却没有几个人能读对

    我国有一个姓氏,只有简单的三笔,却没有几个人能读对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各种文化博大精深,并且源远流长至今。从姓氏文化可以看出中华文化蕴藏着的丰富内涵,因为中国人崇拜祖先,而根据姓氏可以追根溯源,所以人们格外看重姓氏。中国的姓氏十分丰富,除了百家姓,还有很多没有记录、少见的姓氏,或者在历史发...

    2020-10-30新闻8民俗 
  • 上联“一日为日,二日为昌,三日为晶”,才子对出下联,堪称经典

    上联“一日为日,二日为昌,三日为晶”,才子对出下联,堪称经典

    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产之一,它起源于秦汉时期,历史十分悠久,直至今日,仍是人们过年时必备的庆祝节日方式之一。别看对联好像很好编写的样子,其实它的讲究可多了呢。作为一种对偶文学,它对编写者的要求比较高,对联的内容必须要通俗易懂,对仗要...

    2020-10-30新闻6民俗 
  • 【趣读合肥】庐州地名里的百家姓——姚店村:宰相故事流传千年

    【趣读合肥】庐州地名里的百家姓——姚店村:宰相故事流传千年

    姚店村古老的村落支脉相连,纵横交错,河流清亮如练;古老的村落历经风霜,像一位沧桑的老人呵护着自己的孩子;古老的村落有着自己的姓氏,犹如一条灿烂星河,传承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基因”。合肥有很多带姓氏的村名,这些村庄不仅保留着历史悠久的古老建筑,...

    2020-10-30新闻7民俗 
  • 中华大姓文化,朱姓起源,朱家人必看!

    中华大姓文化,朱姓起源,朱家人必看!

    朱姓,中华姓氏之一,朱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为第17位;至2013年,按人口排序朱姓在中国位列第13位,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祁姓、子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朱襄氏被尊为朱姓始祖。起源源流 1、源于朱襄氏,以先祖名字为...

    2020-10-29新闻30民俗 神话传说 姓氏 
  • 宗族文化的生命力从何而来?

    宗族文化的生命力从何而来?

    “ 世界” 宗族文化 对姓氏的重视,全世界独一无二我们所有中国人都有姓,有句话叫“ 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那么这个“ 姓” 对我们每个人的意义是什么?姓氏其实就是一个人身份的标志,表明我是从哪里来的,我和谁是一群人。姓字“ 从女从生” ,...

    2020-10-29新闻6民俗 
  • 明丽秋花爽心情:莫要悲摇落,秋花更胜春!

    明丽秋花爽心情:莫要悲摇落,秋花更胜春!

    晚秋时节,气温在零度到20度之间,恰是草本植物生长开花的好时候。虽然大的灌木乔木,纷纷呈现出落叶,休眠的态势,但正是此时阳光充裕,能够普照水边林下低矮的草本,遂于浓重的秋气里,呈现另一种贴服地气的美,有着草本并不因为秋来而衰瑟,反而迎来了它...

    2020-10-28新闻5民俗 
  • 七夕节的由来和风俗

    七夕节的由来和风俗

    七夕节来源是中国古代的天象崇拜,人们通过星象观测给予织女星无限想象。七姐便是以织女星为原型,也是情侣、妇女、儿童的保护神,七月七日是七姐的诞辰。人们便在七月初七的晚上拜祭七姐,以祈福许愿、乞求巧艺、祈祷姻缘、保护小孩平安等。风俗穿针乞巧,也...

    2020-10-28新闻3民俗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