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时代之法制,实具伟大之精神,以一政府而统制方数千里之中国,是固国家形式之进化,抑亦其时思想之进化也。” ——柳翼谋《中国文化史》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公元前221年,秦国到达秦始皇时代时,经过"六世之余烈"的不懈努力,终于达到了"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的终极目标。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制王朝——大秦帝国,而且秦始皇还统一了全国的文字、货币、度量衡,有的人据此评价秦始皇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千古一帝,但是有的人却并不同意尊称秦始皇为明君,相反他们认为秦始皇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暴君,其中流传最广的一个所谓的"铁证"就是——“焚书坑儒”,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秦始皇与焚书坑儒"的故事。
“焚书坑儒”有多重含义,并不是真的烧毁了所有的书籍
此焚书坑儒非彼焚书坑儒,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故事,想必早已经是家喻户晓,但是历史上真实的"焚书坑儒"和某些文章中描述的或者是某些人想象中的"焚书坑儒"根本就是南辕北辙。我们可以先简单的做一下总结:"焚书"并不是要把所有的书籍都烧掉,因为秦始皇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统一全国的思想,又不是单纯的为了毁灭知识,但“焚书坑儒”又并不像清朝时期发动的文字狱那样极端,"坑儒"坑杀的也主要是那些整天就知道跳大神、求仙炼药的术士,而不是教书育人、传道授业的读书人!"
“焚书”的确是烧毁了一部分书,但是大部分书籍还是得到了保存!
万事皆有果果,“焚书”是从这样起源的!我们先来讲一讲"焚书",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在咸阳宫内大宴宾客,大殿内莺歌燕舞,酒桌上觥筹交错,气氛十分融洽,此时有一位儒生站出来,趁机极力歌颂秦始皇的丰功伟绩,称赞秦始皇所推行的郡县制非常好,但是另一位儒生却站出来进行了反驳,他针锋相对的,列举出了古代分封制的种种好处,使得现场气氛一度十分尴尬。此时身为丞相的李斯趁机进言,他向秦始皇进言到,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针锋相对、意见相左的情况,就是老百姓手中私自藏有书籍,民间私学盛行的缘故,现在只有统一将书籍收归国有,禁止其他六国的书籍继续发行,大力弘扬官学,禁止私学,才能够真正统一全国的思想,社会才能够繁荣安定。于是秦始皇下令统一烧毁了一部分,除秦国以外的剩余六国的史书,注意只是一部分被烧毁,大部分仍然由秦王朝中央政权和相应的政府官员收藏,如果秦始皇真的像某些文章中写的那样残暴,那我们现在怎么可能还能够找到关于春秋战国时代的史书呢!况且秦始皇的目的只是为了"愚百姓",而不是单纯的仇视知识分子,或者是想要毁灭书籍。
“坑儒”主要是炼丹、算命的术士
“秦始皇收割的是烂掉的白菜,从来没有大规模地虐杀过人才”,咱们再来说一说"坑儒",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越来越迷信术士,希望自己能够长生不老,于是派出术士徐福外出寻找仙丹,同时委任术士卢生和候生给自己炼制仙丹,以求与天同寿。但是到最后徐福没有找到仙丹,候生和卢生也没有炼制出可以长生不老的仙丹,不单单如此,他们还到处散布谣言说秦始皇残暴不仁,杀人如麻,感觉受到了欺骗的秦始皇勃然大怒,下令逮捕了460多名术士。“焚书坑儒”里的"儒"主要是指那些整天就跳大神、神神叨叨的江湖术士,而不是指那些教书育人的儒生,当然可能也有少量"不听话"的儒生,但是绝对不占大多数,绝大多数还是那些江湖术士。
千古一帝——秦始皇
“没有雄才大略的秦始皇,现在的华夏大地仍然是小国林立,他的丰功伟绩不应该被历史淹没!”截止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刚刚通过暴力战争统一了全国,此时的大秦帝国,从表面上看虽然是风光无限,但是在秦帝国内部却有非常多的不安定因素,时不时的还会爆发叛乱。面对如此庞大的帝国,秦始皇始终忧心忡忡,担心原六国的旧贵族,会在自己去世后领兵卷土重来,于是便采取了这一极端举措,企图统一全国的思想,维护国家完整和统一,但是秦始皇有点太心急了,他的这一极端行为,虽然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极大地震慑力六国的残余势力,极大地加速了华夏大地的整合速度,但是这也强化了秦帝国在六国人民心中的残暴影响,最终秦帝国在人民起义的浪潮中轰然倒塌!
永远值得歌颂的秦始皇
“书同文,车同轨”,虽然只有简简单单的六个字,但这却是小国林立的“西欧”,数千年来梦寐以求的终极目标,而广阔富饶的华夏大地,正是由于出了一个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才使得我们能够将56个文明紧紧团结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华夏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