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唐宣宗、明思宗和道光皇帝在乱世中,如何通过勤俭治国拯救危难?

2020-09-24新闻16

引言:

开国皇帝开创了基业,治世皇帝守住和壮大了基业,但历代封建王朝,总是免不了走向衰败和灭亡,其中尽管是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起作用,但与末代君主们的昏庸无能,也有很大的关系。在众多的末代皇帝中,也有少数能清楚地认识到危险处境,试图通过勤俭治国来力挽危局。

唐宣宗、明思宗和道光皇帝在乱世中,如何通过勤俭治国拯救危难?

唐宣宗李忱的生活与吏治

大唐王朝通过李渊、李世民、武则天、李隆基等的精心图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相继出现,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巅峰,然而物极必反,安史之乱打乱了这繁盛景象,经济遭到了极大破坏,社会生产力遭到了极大摧残,军事上藩镇割据,政治上朋党之争和宦官专权更是加剧了这种局面,当时翰林学士刘允章称“国有九破,民有八苦”。在这种苦难局面下,唐宣宗李忱,可谓是保持了清醒的头脑。

面对当时宦官控制皇帝废立之事,李忱即位前时假装痴呆,宦官以为拥立他为皇帝,易于控制,因此得以于公元846年继位。唐宣宗身为皇帝,却始终恭俭好善,平易近人。宫中的侍役,他都能叫得上名字,知道于什么差事。宫中有人生病,宣宗知道后,不但派御医前往诊视,而且还亲自前往去探望,并私下里赏赐给病人一些物品作为安慰。平时和大臣们在一起,宣宗总是表现的恭恭敬敬,如同对待客人一样,但听大臣们奏事时,则严肃认真,一副威严的气势,从来没有显出过烦躁和怠惰。

宣宗在位时期,很注意节俭,平时在宫中,经常穿着洗过的衣服,待上朝召见大臣时,才换上新衣服,有时甚至穿着洗过几次的衣服上朝,每天的饭菜也比较简单。以前皇帝出行,都要先用龙脑、郁金铺撒地面,宣宗认为这太奢侈浪费,诏令撤掉。在宣宗的带领下,大臣们都很节俭,并在官场中形成了一种崇尚节俭的风气。

唐宣宗、明思宗和道光皇帝在乱世中,如何通过勤俭治国拯救危难?

唐宣宗在位13年,史官称他是明察慎断,用法无私,恭谨节俭,惠爱民物,具有贞观之风,可以和唐太宗李世民相媲美。从唐朝中后期的几代皇帝来看,宣宗可以称得上是一个较为贤明的君主。他在位时期,社会形势也确实得了一定程度的好转,国家安定,政治、经济等方面都得到了发展,尤其是社会经济的发展最为明显。据记载:大中十三年,国库充足,各种货物堆积如山,户部的钱币多的几乎无法计算。各州的情况也是如此,有的州积钱甚至多达3百万。

唐宣宗在治国方面也有所作为。他认为:治理好国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君主能够明察慎断,正确的选拔和任用官吏。因此,即位之初,就开始着手改革和完善选官制度。以往吏部选官,只凭家世资历,宣宗认为这不能够选拔出具有真实才能的人。为了改变这种情况,他从观察使和刺史中挑选有奇才异政的人,加以试用,并根据试用期间的实际能力来决定是否任免。同时,宣宗还把户口的增减也列为官员升迁的标准,规定观察使、刺史任期届满时,如果所管州县户口增添至1千户,则加以升迁,反之,如果逃亡至7百户,不仅罢官免职,而且罢官后3年之内不再任职。

唐宣宗、明思宗和道光皇帝在乱世中,如何通过勤俭治国拯救危难?

明思宗朱由检的节俭与勤政

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明思宗朱由检(1611年一1644年),也就是崇祯辛帝,身处乱世,但倡行节俭,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挽残墙于既倒。他于1627年继位。可这时候的明朝已经成了个难以收拾的烂摊子,外有欧洲殖民者的侵略:荷兰占据了台湾,沙俄渗进了东北,这些明朝已无暇顾及了。内部则,东北兴起了后金政权,陕西发生了农民起义,朝中宦官魏忠贤横行专权,弄得乌烟瘴气,民不聊生,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对此,崇祯皇帝满腔热情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治理国家中去。

首先,节省财政开支,减轻人民负担,与民休养生息。他罢除了为争室服务的织造、烧造、采办等一切不急之役.停止了皇宫的一切土木营造,自减自己和后妃们的吃用开支。本来,皇帝和后妃的衣服穿一次就要换的,因而后宫里历代帝后的衣服堆积如山。崇祯觉得这样太浪费,他自己带头穿经过浆洗的旧衣,他的皇后还亲自动手洗衣。他的衬衣破了,缝补一下再穿,皇宫中的金银器皿皆弃置不用,也不再制造新的。后来这些东西都拿到银作局熔捧充饷了,宫中的大批宫女也被遣送出宫。

其次,在自己的皇位初步巩固之后,他开始集中精力解决权阉魏忠贤集团专权问题,他采取先稳住他们,再各个击破的方式消灭了魏忠贤,为明朝清除了最大的隐患。然后他全力应付来自于东北后金的进攻和起自于陕西的农民起义军。虽然在这些活动中他己回天乏术,无能为力,然而他的勤政还是值得称道的。崇祯的勤政超过以往任何帝王,工作起来不分昼夜。

祟祯的努力并没有能够挽救明王朝的灭亡。明王朝在内外交困中,还是被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推翻,这个结局并不是崇祯皇帝的过错,而是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演变的必然结果,再加上他的前辈们昏庸无道。到他统治时,明王朝已是积重难返,沉疴难医了。

唐宣宗、明思宗和道光皇帝在乱世中,如何通过勤俭治国拯救危难?

清道光帝昱宁的勤俭

在满清王朝中,还有一个以勤俭出名的皇帝,那就是清朝第七代皇帝一宣宗爱新觉罗,曼宁(1782年一1850年),也就是道光皇帝。道光皇帝于1820年继位时,清朝已是百弊丛生,危机四伏。西方殖民势力己开始渗入中国,鸦片的销售量已是越来越大.白银大量外流,国库亏空越来越大,内部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道光皇帝力图振兴,他大力整顿吏治,努力严禁鸦片,尽力抵御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面临危局,道光皇帝深感前任东征西讨,南巡北率,耗尽了资财,而皇亲贵戚竞相奢侈腐化.满清入关前的淳朴节俭习俗,早已丧失殆尽。于是,道光决定从矫正人心风俗入手,倡行节俭,力戒奢靡,希望恢复从前淳朴节俭的旧俗.从官至民以俭朴为荣,从而使仓饷充溢,国库丰实。

道光皇帝并非只是在口头和文字上要求别人节俭的,而是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带头俭朴从事。从饮食方面看,以往皇帝每顿饭至少要二十几个菜肴,道光下令每天最多只做四样菜,甚至有时只要一样菜豆腐烧猪肝,这使得掌管御膳房,以往靠皇帝铺张浪费而虚报冒领,大捞油水的官员们大失所望。

唐宣宗、明思宗和道光皇帝在乱世中,如何通过勤俭治国拯救危难?

道光皇帝在服饰上的节俭在历代帝王中也属罕见,其改制罩衣和补缀套裤,在晚清影响颇大。按惯例清代皇帝冬季要穿珍贵毛皮罩衣,道光登基后,内务府为他准备了一件黑色狐皮罩衣,这种罩衣外皮内缎,用料内阔外狭,四周缎子衬里显露其外,称为“出风”,黑色的毛皮缀在上好的缎子面料上,显得雍容华贵,典雅庄重。道光以为狐皮是猎获野物所得,缎子为百姓辛勤制作而成,缎子当比狐皮贵重,况且“出风”部分纯系装点好看,毫无实用。于是,他命令内务府改制那件罩衣,四周不许显露出多余缎面。

除服饰饮食外,道光在内廷后宫及外出一应所需用品方面节省俭朴。道光继位以后,内务府按惯例为他准备御用砚台40方。道光觉得颇为浪费,当即传谕留下两方,其余分赐内廷诸臣,并诏令此后有关地方勿须再常年备制贡品砚台。另外,御用毛笔历来都是特制紫毫笔,即用刚锐紫色兔毛所制成,为世所罕见,极为珍贵,道光即命此后不再征用,改换为普通毛笔。

道光的躬行节俭和以身作则,虽然没有让满洲臣民“返本还淳”,也没有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格局,致使中国在鸦片战争后逐渐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社会,但也起到了遏制奢侈腐化风气的作用。

唐宣宗、明思宗和道光皇帝在乱世中,如何通过勤俭治国拯救危难?

结语:

勤俭治国是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群众生活显著提高。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们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居于世界后列,全国还有几千万人口没有解决温饱,城市大量下岗工人急需再就业,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西部开发需要大量资金,基础设施还需进一步夯实。

古代帝王尚且懂得勤俭治国,生活在21世纪,充分享受着人类文明提供的各类物质和精神财富,难道我们不应该在科学精神的指导下,自觉地以史为镜,以俭为荣,以苦为乐,投身于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中去吗?

#隋唐#皇帝#勤俭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