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礼记》的第三十一篇记载着《中庸》一文,据说是孔子的孙子孔子思所作,是俺家的著名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为数不多的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著作,其把“中庸”一词作为最高的道德行为标准,得到了宋朝理学家的追捧并将它单独成书,成为四书之一。
孔子思
中庸的意思,按照朱熹的解释就是不偏不倚,无过之无不及,分寸刚刚好的意思。
《中庸》
虽然说上行下效,士大夫能够引领一时风气,然而到了民间,中庸之道就变成了明哲保身和韬光养晦之类的意思了,什么“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啊,什么“出头的椽子先烂”啊等等。
其实也不怪民间这么理解,因为有的时候,真的是由不得你不相信这句话。
《中庸》
举个简单的例子,秦末失其鹿,群雄共逐之。
那么第一个喊出反秦口号的是谁呢?既不是“大丈夫当如是”的刘邦也不是“彼可取而代之”的项羽,而是陈胜吴广两个耽误了服役的泥腿子,兔子急了还咬人呢,何况怕被杀头的急腿子。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虽然现代有一些新的考古证据说当时秦朝对待因雨失期并没有那么严苛的刑罚,但是要考虑到在多媒体普及率这么高的时代还有人不了解国家法律法规,还有人相信传销和虚假广告,那么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朝,一群泥腿子曲解当时的刑罚一点也不奇怪。
虽然陈胜吴广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喊的不错,“大楚兴,陈胜王”的话剧也演得好,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大秦朝的反戈一击还是蛮锋利的,名将章邯率领着一批囚徒就把起义军打得节节败退。
这时候,“彼可取而代之”的项羽出现了,他在巨鹿之战以“破釜沉舟”的勇气置之死地而后生,成功大败章邯,敲响秦朝灭亡的丧钟,一举奠定了在中国战争史上的地位,成为了兵家兵形势的代表人物。
项羽
但是最后接替秦朝建立大一统王朝的,也不是这位楚国末代贵族,而是来自沛县的小小亭长刘邦,依靠着一批谋臣良将,成功的击败了自己单打独斗的项羽,开创了前后四百年的大汉王朝。
后世还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尤其是朝代更替群雄逐鹿的时候,往往结果让人出乎意料。
三国时期的司马懿,与日本战国时期的德川家康一样,楞是靠着长寿,熬死了一批英雄豪杰,最后一统天下,非是曹操、刘备、孙策、丰臣秀吉、织田信长等人无能,实在是天不假年啊。
德川家唐
诸葛亮禳星失败,那颓废的眼神简直让人绝望,当两人斗到后来发现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或者是老天时,那种无奈。
诸葛亮
隋末乱世就是秦末的翻版,只不过最后摘桃子的人不同。
开始是王薄发出了反隋的第一封大字报《无向辽东浪死歌》,后来长白山知事郞就泯然众人矣。然后是翟让建立的瓦岗寨,更是招揽了前朝八柱国之一的后裔李密,可以说是强强联手,他们打下了兴洛仓,击败了大隋最后的名将张须陀,一时声望无两,可惜发生了内讧,李密杀死了对自己没有什么威胁的翟让,彻底让自己身败名裂。包括后来占据洛阳的王世充、据有河北的窦建德以及宇文化及等人,到最后竟然都敌不过传说中外号叫做“李阿婆”的李渊(据说男生女相是极贵之命格)。
李密
元朝末年的朱元璋也是如此,他在朱升的建议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成功的避免了与当时尚有一战之力的元军死磕,等到实力积蓄够了,再一扫群雄北上中原。
朱元璋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有了这么多的先例在前,也就难免国人普遍有中庸的心态了。
史上一些大事很偶然,如果它们稍稍改变一点世界将会不同(一)
成功不可复制,评点一下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之战!
项羽的缺点也不比刘邦少,历代失败者中,为什么他获得同情最多
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有哪些?为什么大部分都以失败告终?
提起诸葛亮,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