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宦官,爱看宫廷剧的人都会比较熟悉,电视剧中经常有捏着个嗓子宣旨或者报门的人物,基本上都是面白无须或者面目可憎之辈。
宦官
宦官在我国历史上出现的非常早,据说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在宫廷之中了,只不过那时候的宦官并不全是被阉割的男子,因为“宦”是指天空中帝星附近的星宿的名字,所以帝王身边的官职被叫做宦官,最早的阉人叫做内侍或者内臣,到了汉朝时期宦官才正式成为内侍的代名词。
太监一词则在唐朝时才出现,当时有太监、少监之分,并且是品级非常高的宦官才能够当太监,比如高力士或者李辅国之辈,到了明朝时期,太监才成为宫中内侍的通称。
高力士
因为与帝王朝夕相处,所以宦官比较容易被帝王信任,这也很正常,谁不是相信自己朝夕相处的人呢,许多皇帝有自小陪同一起长大的太监,这种人被叫做大伴,像宋仁宗赵祯的大伴陈琳、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燳的大伴刘瑾、明熹宗天启皇帝朱由校的大伴魏忠贤等等,无一不是名震朝野的大太监。
宦官有权力不奇怪,可是当宦官成为一种可以左右朝局的力量就有些奇怪了,比如说唐玄宗时期的高力士、宋仁宗的大伴陈琳,他们都是在当时非常有权势的人物,连宰相见了他们也给三分面子,但他们并没有能够左右朝局的权力。
陈琳
而东汉时期的五侯、十常侍,唐朝的李辅国、田令孜等,则是可以决定废立皇帝的人物,权力之大简直骇人听闻,比如汉灵帝就曾经说过“张常侍我父,李常侍我母”这样的混帐话。
十常侍
那么究竟是什么情况会造成这种现象呢?究其主因还是持权旁落。
皇权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并不是你在那个位置就能得到,或者你不在那个位置就不能掌握的,有的人当了一辈子皇帝,却连一件真正想做的事都没做成,比如光绪。
有的人不但能决定让谁当皇帝,当得不好还能撤掉再换个皇帝,比如霍光;还有的换皇帝之前还要杀掉原来的皇帝,不满意连杀了三个,比如最牛权臣宇文护;还有的问皇帝为何要造反?最后恼羞成怒暴打皇帝一顿,比如高湛;更不要说傀儡皇帝的那些太后们,如吕雉、刘娥、慈禧,像武则天都不好意思提及,毕竟人家自己当皇帝去了,这些没当皇帝的权臣、权后们虽然不是皇帝,但是掌握的权力并不比一般的皇帝小。
刘娥
所以这就给那些想传宗接代的皇帝一个难题,如何能够将权力顺利地传给未来的皇帝?
有人试过在自己去世之前让长子去军中历练,比如秦始皇,结果公子扶苏让二世矫诏杀害了。
有人试过让太子在自己去世之前掌握一些权力,比如汉武帝,结果被有心人利用父子之间的矛盾,最后酿成“巫蛊之祸”,太子刘据全家只有幼孙刘病已仅以身免,皇后卫子夫自杀,让一向强势的汉武帝也后悔不已。
刘病已
有人试过让太子早日处理政务,结果宋文帝刘义隆觉得继承人没有选好,想重新更换一个,结果被太子刘劭率精兵杀死。
有人试过让太子的兄弟们保持一定军权以震慑太子,同时让太子学习处理政务,结果太子的兄弟太强势了,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弑兄杀弟逼父,最后登基当皇帝。
鉴于汉武帝去世之前殉葬钩戈夫人对汉朝政局影响巨大,汉朝后世帝王若是去世时子嗣尚幼,便将江山托付于未来的太后,虽然最直接的结果就是造成外戚掌权,如大将军梁冀等权倾朝野,但是终归皇帝还是刘家的,只是没料到王莽是个例外。
钩戈夫人
外戚掌权容易造成小皇帝亲政也拿不回权力,小皇帝的接触面太窄,与朝臣都不容易见面,只好与阉人抱团取暖,最后在阉人的帮助下成功夺回大权,所以越是小皇帝登基多的朝代,宦官们就越吃香。
唐朝的太监生态则是一个奇葩,唐朝的太监好多会打仗,于是他们便参与军机开始带兵,最后他们掌握了守卫宫廷的军事力量神策军,从此皇帝的废立便基本掌握在他们的手上,比如唐僖宗时期著名的大内两头羊杨复光与杨复恭便统率禁军,后来军阀混战时期的杨姓军阀多为二人的义子。
宋朝时期是典型的与士大夫共天下,除了刘娥之外,后宫没有掌握到太大的权力,高滔滔虽然被称为“女中尧舜”,但是在宋哲宗成年后还是将权力交给了皇帝,宋朝除了对文官太过放纵和对武将太过压制之外,可以说是历代王朝中对后宫、外戚和内侍管理最好的一朝,虽然徽宗时期出了个“六贼”,但是基本这些奸臣还算在正常范畴,并没有架空皇帝的权力,所以主要是皇帝昏庸并不是奸臣乱政。
宋朝奸臣
明朝本来宦官是没有机会参与朝政的,朱元璋时期没有哪个太监在史书上留下姓名,结果在永乐靖难之时,有大批的宦官参与进来,比如郑和、亦失哈等人都是因军功而受到朱棣信任,一个被任命组建船队下西洋,一个被委任为奴尔干都司的镇守太监。
土木堡之变以后,朱元璋设计的文官、武将、勋戚的三足平衡被打破,武将与勋戚损失惨重,尤其是于谦率文官取得北京守卫战成功之后,文官一家独大已成定局,所以成化朝时,皇帝不得不拉笼宦官来与文官分权,并且在锦衣卫与东厂之外又设立西厂,加大特务情报机关的监督力度,所以即使是《明史》上名声最好的皇帝朱祐樘,也不得不任命许多大太监如李广、苗逵等人。
西厂
所以自此以后,明朝大太监层出不穷,比如刘瑾、张永、冯保、魏忠贤、王承恩等等,尤其是收税等职司,如果让文官们去收,文官们会告诉皇帝不要与民争利,然后自己接受农民带田地投献,可能文官们一年也收不上来多少赋税,而让太监们去干,虽然他们会中饱私囊,但是多少皇帝还是能收到银子的。
所以到后来就发展成了,越是皇帝想干的,大臣们就拦着不让干,皇帝只有让太监们去干,而太监们干活既要自己捞又不顾吃相,行事不择手段,自然骂名滚滚,再加上写史的都是读书人,太监自然在史书上没有几个好东西。
魏忠贤
奈何当官对读书人的诱惑还是太大了,所以在高官厚禄的引诱下,还是会有一部分官员投靠在太监门下,比如魏忠贤的干儿子就遍天下,他们被东林党称为阉党,另外一批读书人则被东林党称为齐楚浙党,明朝末年基本就是这三党在扯皮,最后导致大好江山被女真人占据。
只是无论在史书上怎么骂,皇帝对大臣毕竟是有先天优势的,那就是大义名份,所以阉党基本上是得势的多,而且对于皇帝来说,怎么处置阉党都没人说过份,比如魏忠贤就被崇祯皇帝逼死,至今无人为其翻案,但是袁崇焕早在清朝时就有人为他翻案,这就是读书人与不是读书人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