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禛出生于公元1678年,生母为德妃乌雅氏,但由于乌雅氏身份卑微,其便交于皇贵妃佟佳氏代为抚养。
公元1722年,康熙皇帝驾崩,混乱的九子争嫡落下帷幕,胤禛成为指定的继位者,年号雍正。
公元1735年,雍正去世,在位仅13年。雍正称得上是整个中国史上最勤勉的皇帝,他作为康乾盛世承上启下之人,稳定了康熙晚年的隐患,也为其儿子乾隆的“游山玩水”打下了坚实基础。
雍正在位期间,注重皇权集中,设置了中枢权利机关军机处,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土分流运动,废除了云南、贵州、广西、四川、湖南、湖北等地的许多土司,间接加强了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统治。
雍正还实施了火耗归公政策,由中央统一耗损比例来征收赋税,来打击地方官吏的任意摊派行为,此举减轻了人民的额外负担,对整顿吏治、减少贪污也有积极作用。
同时,在实施上面一系列铁腕改革政策外,雍正还平定了罗卜藏丹津叛乱。
但对于清史而言,一直存在着三大迷案:太后下嫁、顺治出家、雍正继位。雍正真的是康熙指派的继承者?他是否弑父篡位?这成为了民间关注的焦点,再加上民间的“艺术加工”、今人的各种穿越类型的清宫剧,更是让这个迷案扑朔迷离。
在这些“艺术加工”中:
“雍正”陷害兄弟,夺取弟弟的继承资格;
“雍正”毒害父亲,篡改遗诏;
“雍正”名正言顺,继承大统。
那么历史上雍正到底是如何继位的呢?我以史料为佐证,从客观事实的角度出发,为大家剖析雍正继位之谜。
先从康熙传位给雍正的诏书入手,上面是这样写的:“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登基,即皇帝位,即遵舆制,持服二十七日,释服,布告中外,咸使闻知。”
我们可以看到,诏书清清楚楚写着,康熙要传位给皇四子胤禛,只是其中的理由“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太过于简单,难以让人信服。
故此野史上诞生了这样的记载:康熙帝病重,留下遗嘱:“传位十四子。”当时,遗嘱由国舅隆科多保存,而隆科多恰巧是胤禛的死党,私下将将“十”字改为“于”字,遗诏就变成了“传位于四子”。
但是这样的野史记载明显是荒缪的,要知道清朝在称呼皇子时特别注重次序,在“几子”前都要加上一个“皇”字,如皇四子、皇八子、皇十四子……假若康熙真要传位给十四子,诏书上写的就是“传位皇十四子”,而不是“传位十四字”,根本不会存在把“十”修改成“于”的谬论。
再则,作为满洲皇族,清朝的传位诏书再不济也不可能只用汉字书写啊,最起码有满汉两种字体两份诏书,就像故宫里的宫殿匾额上的名称一样,既有汉文也有满文。
汉字确实很容易取巧修改个把字,满文就不是那么简单了,它歪歪扭扭,复杂之极,不是那么好动手脚的。
至于有人说,雍正将康熙毒死,弑父篡位,这更是滑天下之大稽,九子争嫡何其残酷,一发而动全身,在其他皇子虎视眈眈的情形下,没有十足把握谁敢越雷池一步?
结束语:
雍正的继位应该是顺理成章的,《清圣祖实录》记载,在十三日时,康熙病情加剧,召诸子至御榻前,传位于雍正。
同时,康熙晚年的几次郊祀大典,都是由雍正代为主持,而这个大典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轻易代替的,这只能由未来的接班人或者太子方可代行。由此不难看出,雍正确实是康熙属意的继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