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临港的海滩不应该是这样的。”
2016年6月,张红星从北京搬到上海临港,很快爱上了这座海边的新城。他常坐到大堤上,清晨,嗅有淡淡咸味的风;傍晚,听有节奏的潮声。太阳落下后,天和海混成一片迷人的蓝色,橙黄的灯光顺着东海大桥伸到看不见的远方。
一切都显得和谐而静谧——除了大堤下的那片海滩。张红星第一次走上滩头时,看到的是遍地污浊的色块。一脚踩下去,鞋子已然淹没在瓶罐、泡沫塑料、渔网中,再也看不见了。“临港的海滩不应该是这样的。”他暗下决心,要做些什么。
地方政府也意识到了海滩清理的必要性,很快展开了治理工作。地方团委、社区、民间组织纷纷成立志愿者队伍,定期清扫海滩,张红星发起成立的非营利组织“滴水生态中心”成为其中的一股主要力量。如今,海滩上已然难觅垃圾,重现自然风貌,一处滩头甚至被称作上海的“天空之境”,成了网红景点。
志愿者越来越多,垃圾越捡越少
周六上午9点,临港的海滩上已经挤满了游客,统一身着红背心、头戴红帽子的志愿者们在人群中格外显眼。他们低着头巡视滩头,时而弯腰,或干脆蹲下,从杂乱的草丛、堤坡的缝隙中拾起垃圾,装进大号黑色垃圾袋里。
这样的清滩志愿活动,滴水生态中心已经定期开展了4年。活动内容也越来越多样,最开始时只是清理垃圾,后来还增加了垃圾分类、环保知识教育等任务。为吸引更多人参与,张红星还设法丰富活动的趣味性,引入了观鸟、看海、亲子活动等环节。他欣慰地说,参与的人越来越多,垃圾倒越捡越少,当年触目惊心的情景再也见不到了。
“海滩上垃圾多,一来是不好看,影响临港的形象;二来,垃圾会严重污染环境。”张红星说,垃圾对当地的动植物危害巨大,“临港是重要的候鸟栖息地,近海也有很多鱼。垃圾越多,它们误食的概率也越大。这些鱼、螃蟹若再被人们食用,更会影响人体健康。”
然而,一位普通市民成立的小型非营利组织,想要清理整个临港的所有海滩,难度实在太大。张红星有精力,但缺人力、财力、物力。所幸,南汇新城镇团委、市容绿化局、申港社区及时伸出了援手。他们帮忙动员志愿者,并提供统一服装、垃圾清运车辆、部分环保垃圾袋、垃圾桶等物资。在他们的帮助下,滴水生态中心目前每个月能够组织2到3次清滩活动。
人们还常常能在海滩上见到一支蓝色的队伍,这支被称为“蓝精灵”的志愿者队伍是清滩的另一股“主力军”。它由南汇新城镇团委和海事大学临海清年实践队社团合作成立,每个月第一个周六与第三个周六下午,青年们会定时来到滩上,清捡垃圾。在临港海洋节、国际海洋日、元旦等特殊时间点,他们也会组织开展活动。
今年1月1日,临港举办了迎新跑活动,用跑步迎接新年第一旅阳光。太阳升起,人们逐渐散去,“蓝精灵”们却集合起来,开始清理垃圾。220名志愿者在短短一个小时内,捡拾垃圾约500公斤,垃圾100余袋。记者当时也参与了迎新跑,因而清楚地记得,海边冬天清晨气温很低,寒风像刀子一样刺透衣服。但志愿者小李回想起那次活动,却只记得捡满一袋袋垃圾的成就感。再问时他才想起,当时队伍里好多人都“冻出了鼻涕”。
源头减量是关键
临港的海岸线很长,只靠志愿者队伍仍然不足以维持海滩的干净。海塘管理所虽有专业清扫人员,却也只够清扫大堤范围内的垃圾。为此,南汇新城镇专门委托了第三方专业机构,对主城区18公里的海岸线进行定期清扫。
源头减量则是另一种思路。张红星告诉记者,海滩垃圾主要源于三方面:海洋漂浮物、内河流入、海边游客丢弃。“但无论来源于哪个方面,大部分的垃圾均是人为丢弃。因此,改变人们关于海洋生态环境的观念与行为习惯非常重要。”
随着临港新片区成立,临港的名气越来越响,文旅资源也进一步集聚于此。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来临港看海、玩水。临港新片区管委会生态和市容管理处工作人员李俊昌表示,临港已设立一支20人的综保队伍,每天在海滩、大堤巡逻,看到随地扔垃圾的不文明现象,会上前劝阻、教育。管委会还在“天空之境”等热门景点周围新辟了两个大型停车场,停车场内设有大型垃圾桶等,引导游客分类投放。
张红星则希望以志愿者活动的形式唤起大众关爱海洋环境和珍惜水资源的意识。他将最近几次志愿活动都改为了亲子活动形式,更是为了将环保理念更好地融入孩子的教育中。
“很多家长都热衷于带孩子参加这种寓教于乐的活动。”张红星说,“每次活动我都能看到这样的场景——爸爸妈妈蹲在孩子身边,告诉孩子乱扔塑料袋、矿泉水瓶对环境的危害,手把手地指导孩子分类垃圾。孩子在户外环境中学这些,不觉得枯燥;家长也进一步自我强化了环保意识。”
张红星现在还是会常常坐到大堤上看海。比起四年前,海滩上的人更多了,却也更干净了。他笑着对记者说,人们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说不定再过几年,志愿者队伍都可以“退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