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争中,攻城战是绕不过去的一道坎,守城方借着城池各种防御措施,以及一些防守器械,使攻城方苦不堪言,因此除非逼不得已,一般不会进攻城池。那么攻城战怎么打,城池又怎么守,我们通过陈规的一场防御战来说说古时候的攻城战。
陈规是北宋、南宋交接之际的军事家,是少有的守城方面的大家,他著作的的《守城录》,不仅是详细写了守城的一些攻略,还用自己经历过的实际战例来解释守城中的细点,能让我们一窥古代的城池攻防战。
北宋军队中有一种贼配军,这是北宋的一种征兵策略,它将犯罪的人发往军队,既有了抵抗辽夏的兵源,又不用多些资源看管这些贼人,可谓一举两得。陈规的第一次守城就是面对这些贼配军。
贼配军本来就是北宋军队中十分不稳定的一拨人,随时想着逃跑或反叛。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国南下杀死镇海节度使刘延庆,刘延庆麾下祝进、王在等各自裹挟一部分军队(其中不少属于贼配军)化为叛贼,趁北宋国难之际大肆劫掠。
陈规本是安陆县县令,因缘巧合下被困德安府。德安府大小官员根本不管城中百姓,早早逃走,知府李公济返回城中,收拾财产后同样弃官而逃。城中百姓只得求助陈规,希望他能保下德安府,陈规出任代理知府,组织城中百姓开始守城。
靖康二年正月十五,王在率领马军、步军共计5000余人围攻德安府。王在一边打造攻城器械,一边在城下同陈规的守军互射,同时王在还在攻击各个城门,目的是试探陈规。王在的进攻一直持续到下午申时。
王在又试探进攻两日,皆无功而返。陈规想着看是否能劝降对方,对王在等晓以大义,诉说国家正危难当头,虽说王在当天停下进攻,却没有走远,仍围困德安府。
直到十八日,王在利用前几日收集到的柴草、树枝,准备焚烧城门,打算以此来攻破德安府。陈规自不会让他们如愿王在的柴草还未运到城下,便被陈规安排兵卒用火箭将其点燃。城门是城池的薄弱点,却也成为守城方重点防备力量。
有人会问:瓮城呢?唐宋虽已有瓮城,却不是每座城池都有。另外陈规这个守城大家,对瓮城也是不屑一顾,认为瓮城的存在有点多余。城外的壕沟(有的是护城河)也能阻挡敌人攻城的步伐,不填补一些壕沟,攻城方根本没有足够的攻城空间。
攻城方一般都是用尸体、土块等填补壕沟,等到有了足够空间,士兵开始利用云梯、对楼等攻城。王在也是利用云梯等器械,他用松柏大木打造50座左右的云梯一齐攻城。
陈规等守城兵卒用石块、弓弩等杀伤敌人,还用一些火箭等焚烧云梯,至于将挂靠城墙的云梯推翻,那是很不容易的。云梯既大又重,而且上端还有挂钩等东西,能稳挂在墙头。
若是云梯少一些,守城士兵还能利用叉竿(需要6、7人共同用力)等器械推翻云梯,可云梯过多的话,只能先杀伤上梯子的士兵,打退对方之后,再想法损毁云梯。
陈规组织兵卒打退敌人后,用绳索将人顺着城墙吊下去,砍毁敌人留下的云梯,有人会问:为何不烧掉?云梯已毁,不能被敌人再利用,堆积城下反而阻碍敌人攻城,算是又增加一道防护。若焚烧殆尽,岂不是为敌人腾出攻城的空间?
王在虽被击退,却不会轻易离去,又打造“鹅车”、“洞子”、“对楼”。鹅车、洞子是保护士兵免收弓箭伤害的器械。对楼与城墙一般高,一座对楼约能运送40名士兵,可以将这些士兵运到城墙上。
鹅车、洞子他们上包裹着牛皮,牛皮既能能防火箭,也能防备一些石块。陈规的士兵只能用叉竿等抵住攻城器械,用搭钩将牛皮勾走,然后再用石块砸。
时间越久,攻城方越能打造出更厉害、复杂的器械。王在打造出大型云梯,高约二丈,四周用些棉被、牛皮裹住,用来防火箭。这种大型云梯,光运输人员就达到四、五十人。陈规等人只能用叉竿、长竹竿等顶撞云梯,将其推翻才抵挡住王在的进攻。
其他时日的攻城,大多都与上述差不多,你攻我挡,陈规虽然危急,王在却也没占到什么便宜。正月三十,另一股贼人党中的五、六千人马同王在汇合,陈规的局势更加危险。
陈规知道不能仅靠守城,于是再次开始劝说对方,王在攻打半个来月,始终没占到便宜,经陈规劝说,率领本部人马离开德安府,剩下党中独自攻城。德安府守军没得休息,还得继续拼命防守,攻城方却换了新的党中,陈规又占据下风。
二月初四,陈规意识到再被动防守,己方有被攻破的危险,被围困的滋味可不好受。陈规将城中守军分为四队,先名一、三队趁敌不备,出城主动攻击敌人,击退敌人,回到城中联合二、四队再次杀出去,一举击败贼人。
攻城若一味死守,最后十有八九会被攻破,只有敢于出城死战,才能换来一线生机。张巡死守雎阳,也是不断派人出城死战,才能守城敌人十几万大军的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