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在其专著《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中曾写过一句十分著名的话:“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克罗齐言简意赅但意思明白:历史具有多重属性,既能让人鉴古知今,又能为利益所用。当历史践行前一个属性之时,它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是历史学家批判的对象,是考证学家和训诂学家孜孜以求的真相。但当它践行后一个属性之时,它的真相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它应该被塑造成何种面貌,以及能够被塑造成何种模样。所以,此时的历史,无异于当代史。
历史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古今中外史料记载的众多矛盾之处。当凯撒在《高卢战记》中明明白白记载了高卢战役的艰难和严酷,罗马城内的史书记载者却因庞培一句话而淡化了凯撒的贡献。当马可·奥勒留为了罗马的利益长期征战而疾病缠身时,躲在罗马城内的北方蛮族僭越者们却在不断抹杀奥勒留对祖国虔诚的爱和信仰。同样的事,在中国也上演了千年。今天,笔者就给大家展示两千年前中国著名史家陈寿的妙笔生花,看看他是如何将白的写成黑的,又是如何将黑的写成白的。通过对陈寿笔触下人物的分析,我们更能看出,他作为一位史家的责任心:一位好的史家,不仅要能客观准确地记载历史事实,还要善于在高压之下担负起自己的历史责任,不出卖自己的良知。
三国正史之中,最超凡绝伦、出类拔萃的人物是曹操。陈寿对曹操的描写也最为丰富。因此,我们就从曹操传记切入,看看陈寿的美化功夫。如果深入分析,我们就能发现,即便是曹操儿时的经历,陈寿也进行了大量美化。《三国志·武帝纪》载:“太祖武皇帝……父曹嵩,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仅这二十个字,就能体现陈寿笔触之自然和绝妙。首先,曹操为阉患之后,袁绍曾令陈琳撰写檄文咒骂曹操“赘阉遗丑”。这里,曹操自然相当委屈,因为东汉末年天下皆知朝廷之内宦官外戚勾结,祸乱天下。然而宦官并非全是恶人,至少曹操养父曹嵩不是恶人。但作为那个时代人们共同的咒骂对象,曹操也为自己身世颇感自卑,因此,陈寿就要在文中刻意美化曹操的祖先。
曹嵩代入感太强,又是当时众所周知之士,陈寿自然不能美化曹嵩,说他不是宦官。但陈寿非常聪明,他也没有明说曹嵩是宦官,而且明明曹嵩祖上世系清楚,陈寿却来了一句“莫能审其生出本末”,这一句话,就把曹嵩和其祖先的联系割断了,一并割断的,自然也有曹操和其祖先的联系。同时,为了进一步美化曹嵩,陈寿说曹嵩“官至太尉”,然而东汉末年买官捐官猖獗,不但地方默认了这个风俗,连缺钱的朝廷也公然出售官职。《后汉书》中就曾记载说当时买官卖官猖獗,五百石、一千石的官需要几十万到几百万钱。曹嵩的太尉之官就是买来的,花了一个亿。但是这些内容,陈寿一个字也没有提,如果不是当时和后世史料,例如《续汉书》、《曹瞒传》等的补充,曹嵩买官之事就是历史谜团了。
至于曹操儿时经历,陈寿更是用上了家底功夫,几乎美化得没有痕迹。例如,《武帝纪》中记载:“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这句话看似字字都在贬低曹操,实则字字都在捧曹操。故世人未之奇这句话一亮出来,就会让人自然而然感觉到这句话之前都是在说曹操不怎么样,所以嘛,当时的人都没有觉得他有什么特别的。但“小时候很敏捷机灵、那么小就有权谋”,这分明就是在大力夸奖曹操。试问,那么小一个孩子,就能这么有权谋,不是天才,也颇有天赋了。之后,陈寿又说曹操非常有侠客情怀,行侠仗义,却对世间那些正事儿不怎么上心,这更是贬中带捧。一个行侠仗义,理想主义和浪漫情怀共存的,对普通人的事情没有兴趣的青年跃然纸上,而这种人,陈寿却说世人未之奇,试问,这种捧人的水准,古今中外史家中有几人具备?
更不要说,陈寿接着立即提到桥玄和何颙,说当时仅仅这两位觉得曹操了不起。这两位是当时名士,陈寿这么写的用意很明白:大多数人不觉得曹操有前途,这是自然之理,但当时的精英却认为曹操很有前途,可见曹操绝非等闲之辈。短短几十个字,陈寿先抑后扬,妙笔生花地让曹操的天才跃然纸上。为了更加突出陈寿捧曹操的功夫,我们对比一下刘备。同样是当时首屈一指的人物,仅仅因为陈寿魏国史官的身份,他可以用尽一切手法美化曹操,却不能这样对待刘备。然而,从陈寿描写刘备中可以看出,他的良心和责任感:他在夹缝中用力地生存,他要用尽一切手法,不丑化刘备。
《三国志·先主传》中这样记载刘备的早年:先主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一句实实在在的话,只有事实,没有贬低,没有夸赞。但读者至少知道,刘备出身很不好。曹操是超级富家子弟,刘备只是织席贩履小儿。接着,陈寿试图捧一句刘备,但效果依然不好,他写道:“刘备房屋东南角有桑树高五丈余……或谓当出贵人。先主少时,与人曰:‘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叔父曰:‘汝勿妄语,灭吾门也!’”通常来说,古籍中如果记载这类言语,有一定可能是在美化历史人物。陈寿这里也是如此,他写的这句话,不太可能是历史事实,但他意在让刘备给人这样一种认识:刘备小时候就有项羽那种早晚当取之的英雄气。可是,不用说,对比他对曹操的美化,可谓天壤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