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史上最感人的一首诗,一句“百无一用是书生”,道尽读书人的辛酸

2020-09-06新闻45

相信大家都听过一句诗“百无一用是书生”,它出自于清代著名诗人黄景仁的一首诗《杂感》。那么,身为读书人的黄景仁,为何会有这样的感慨呢?主要还是因为古往今来读书人共通的辛酸之处,即怀才不遇、生活艰苦。所以这句诗还寄寓了黄景仁极大的悲愤力量,是愤世嫉俗的不平之鸣。

《杂感》是黄景仁在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前后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据说当时黄景仁的授业恩师邵齐焘不忍看弟子镂心苦吟,增病劳形,便屡加劝诫,但黄景仁不愿放弃不平则鸣的诗艺追求,所以写下了这首诗。下面我们便来具体看看黄景仁的这首《杂感》: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首联“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意思是说,我知道自己成仙成佛的道路渺茫,只能做个读书人在深夜独自作诗,抒发心中的不平。这里的“不平鸣”,指的是黄景仁所看到的所谓的“乾隆盛世”,不过是一个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世道,且当时的文字狱,让读书人噤若寒蝉。所以种种归结在一起,便激发了黄景仁对社会的不平之气。

颔联“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则写出了黄景仁一生飘零痛苦的身世。意思是说,漂泊无定的生活,把我诗中的慷概激昂之气消磨而尽。从来没有因自己的诗名而轻狂过,却被那些权贵们,认为我是不识抬举和不近人情的“薄幸”之人。无疑被人误解,更是加剧了黄景仁心中的牢骚和愤世嫉俗。于是便自然有了颈联中的不平之鸣。

颈联“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这两句是名句,意思是说,十个人中有九个人是可以用白眼相向的,这世道最没有用处的就是书生。从这两句诗中,可以看到黄景仁心中的悲愤,他慨叹这个世道不属于自己这类书生。大有一种生不逢时的感慨,也透露了他在困境中的无奈。

尾联“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意思是说,不要忧愁自己写的愁苦之诗会成为吉凶的预言,春天的鸟儿和秋天的虫儿都会发出自己的声音。这两句诗,主要表达了黄景仁的一种观念,即每个人都有权抒发自己的声音。暗示了文字狱,也就是说人人都在谨防文字闯祸,但他却敢于发出自己的不平之鸣。

综观黄景仁的这首诗,“百无一用是书生”无疑道出了封建社会,古往今来读书人的辛酸。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这首诗无疑是感人而能产生同情之心的。好在这种“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情况,现在不会有了,但是也不能只会死读书,脱离社会。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诗词歌赋#书生#黄景仁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