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道德经》:万事皆有因果,言行合道方为智者

2020-09-05新闻17

一、

人生万事皆由“根”生,没有任何事情是在脱离了本质之后,徒生出外在表象的,所有的事情都需要建立在“根源”以及“过程”的共同因素之下,才会显现结果。

所以塑造一个良好结果的前提,是在于塑造一个好的根源,改善一种表象的作用,是在于修正这件事物的本质。

人生谋事如此,立身修心更是如此。

《道德经》之中有一句话: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处理事情需要在事故没有萌发之前,治理事情要在乱子未闹起来之前。

在“萌芽”生出的阶段,或许只是自身心念对错的区别,但是当结果形成之后,就是祸患存在与否的区别,改正一个错误的心念当然比解决一个大的灾难更轻松。

有一天楚襄王向詹何询问说:“怎么样才能把国家治理好?”

詹何就回答说:“我对于修身是懂得的,但是对于治理国家不太清楚。”

这个时候楚王就说:“寡人得以莅临宗庙和社稷之神,希望学习用来守护它的办法。”

詹何回答:“我还没有听说国君自身正直而国家混乱的,也没有听说过自身堕落而国家得到治理的,因此根本是在于自身,不敢用末节来回答。”

如果一个人总是固执的追求结果的时候,如同在树干不存在的状态下追求枝叶一样,一切都只是徒劳;一个人如果不能修正自己的德行,而一味去追求那些需要好的德行才能得到的结果,就好像孟子所说《缘木求鱼》的愚蠢做法一样。

《素书》之中说:地薄者,大物不产;水浅者,大鱼不游;树秃者,大禽不栖;林疏者,大兽不居。

如果一片土地本身并不肥沃,就不可能种出甘甜之物,当一片树林不够茂密,树木不够丰盛的时候,必然引不来大的鸟类栖息,当你不具备一个良好品德时,也就不可能聚敛有才能的下属,更谈不上有所成就。

这是因果,也是规律。

二、

在汉景帝时期,有一人叫袁盎,他曾在吴国任职宰相。

当时,袁盎手下有一个小吏和侍女私通,袁盎知道之后就当做什么也没发生,但是过了一段时间,这个小吏知道自己的事被袁盎知道了,非常害怕,就连夜跑走了。

而袁盎急忙命人将小吏追回来,并且把侍女送给他。这个时候有人说闲话,袁盎便说:“人之常情,不必再提。”

后来袁盎被招进朝廷做官,不久吴国与楚国叛乱,朝廷由于实力不够,就派袁盎出使吴国,到吴国之后,吴王就想把袁盎留下来做将军,他不答应,于是吴王就打算夜里秘密将他杀掉。

半夜时分,有一个校尉司马把他从床上拉起来,对他说:“您快逃走吧,吴王要杀你。”

袁盎不相信,就问:“你是什么人?”

这个司马就说:“我过去是您的小吏,承蒙您不记我的罪过,饶我一命,并且赐我侍女。”

袁盎便想起来当初那件事,并说:“我不能走,可不能连累你和你的家人。”

而司马便说:“我已经安排好了,您不必替我担心。”

说完,割破帐篷,让他逃到了安全的地方。

一个具备高尚德行的人,必然会因高尚德行而受益,一个具备蛇蝎心肠的人,也必然会因为自己的狠毒而受灾。

这也是因果之间的关系,这些因果规律未必会显现在表象,但是背后一定存在着作用,所以修行善念,塑造德行,人生才会因此受益。

《道德经》中说: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以是否纯真去观察一个人是否有德;以是否富裕观察一个家是否有德;以邻里相处是否和睦观察一个乡是否有德;以邦国经济是否丰饶观察一个邦国是否有德;以天下百姓是否自由平等观察天下是否有德。我凭借什么去判断天下是怎样的状况呢?就是以此为准则。

“道”为万物力量之源,“德”则是由道生出的具体作为,一个人能够做出符合德行的行为便能塑造相应良好的状态,一个人,一个家,一个国,包括整个天下,都是如此。

任何好的结果都是因为自身言行符合常道,才存在了相应良好的结果,这是万物发展的必然规则,也是修身正念的正确标准。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