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如何完美驾驭“边界感”?

2020-09-04新闻2

最近几年中,每隔一段时间大众出版界都会产生出一些新词儿。

就像边界感、钝力感等等,这些有时候被误认为是心理学的词汇。

那真是有点强托着心理学为营销买单了。

但有些人感到很受用,他们觉得有了这些可以评价自我、界定自我的词儿,心里有安全感。

他们觉得在物欲横流的社会生活中,好像又抓住了一个栏杆,可以不再摇晃。

虽然只是短时间的不摇晃,但他们接下来还会遇到别的词儿。

然后又会觉得受益匪浅,于是又抓住了另一个栏杆。

虽然你会遗忘的越来越多,但记忆中这些栏杆会一直存在,影响着你。

它们会成为你“新的牢笼。

大家平时应该能感觉到自己的精神牢笼吧?——当挣脱不了、战胜不了自己、又讨厌埋怨自己、否定怀疑自己的时候,你会发现。

但当你无形中接受这些新词儿——新标签后,你就会发现精神牢笼越来越多。

这些标签并没有给你带来解脱,多数是一种安慰,让你的恐惧担心有了着落,基本谈不上实际的帮助。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我来揭示一下真相。

在人性的规律中,如果同时兼顾3个事情,精力就很难集中,负面情绪就会产生继而影响思维。

同样,对一件事情进行多角度分析,也是不超过3个。

对一件事多层次思考,也是不超过3个,超过后,就容易适得其反。

这也提醒我们,永远都要抓住主要的事情,因为精力有限,因为人性有限。

再来看看,我们在这个社会中已经习得了太多的词汇,方方面面。

如果不断的习得,就会不断的忘掉,最终你还是那个遗传的自己。

那难道我们就没有什么解决的办法吗?难道就这么痴愚的过活吗?

当然有的,只要在人性的规律里去把握就可以!

也就是说,你要把新习得的东西,全都转化到人性规律层面。

人性的规律是大道至简的,并没有那么繁杂,但可以繁杂影响到无限角落。所有的行业、产品、行为的背后,都是人性规律的体现,从这个方向看,世界并没有这么纷杂!

那首先就要抛掉这些标签。

去思考到本质,边界感其实是尊重和平等。但真实的涵义绝非字面这么浅显。

如果按照字面来,你发现根本应用不起来,无从下手。视角和角色

我说一个咨询中的案例:

小王是个已婚妈妈,和父母、老公共住在一个房子,母亲帮忙照顾小孩。母亲是一个非常严格、要求完美的人,又爱唠叨,总是在照顾小孩的过程中发生争吵。这时候,小王就会想起自己小时候和母亲发生的事,想起母亲说自己不好的话,于是对母亲越来越不满意,结果一家人吃饭时,小王一直拉着脸,无法释怀。

接下来正好赶上父亲腰病犯了,母亲就陪父亲回老房子住了几天。

小王呢,就觉得父母一定是不想给自己带孩子,故意找理由离开。

就在一次电话中,话赶话的就大吵了起来。

小王首先不清醒的是——(角色)自己和老公才是小孩的父母,而小王的父母只是帮忙!

人家是为了帮你减轻负担,你不能要求太多,甚至不能有要求,这就是尊重!

小王吃饭的时候,心情还无法走出来。这就是从过去的视角来看现在,从别人的视角来看自己(他人的评价)。

这里今后我要单独出一篇文章展开,内容太多实在无法展开,但不耽误理解今天的文章。

如果从小王的视角出发,会是什么样呢?

“那是你的以为和看法;你为什么现在会这么说?是不是照顾我的孩子身心俱疲了,然后开始这样发泄出来;你怎么说就说吧,无非是发泄一些情绪,只要你们还能帮忙照顾小孩,就十分感激了......"

感觉到了吗?

这就是从自己的视角思考,而不是从别人的视角。

记住“视角”这个词,会很及时帮助你找到驾驭调整的感觉,非常具有应用价值。

尊重的最佳把握,就是这么实现的。平等(等量的)

这里的平等。

可以这么理解:彼此都是互相提供一些东西,彼此的这种“合作”才能让大家生活继续运转,作为这样的人,大家都是平等的。

这种心态需要大家体会到,只要体会到一次就好,神经网络就会打通,以后就自然会形成潜意识。

那“等量的”怎么把握体会呢?

是一种及时的关怀和在乎!!

不管你是通过东西、聚会、介绍一本书、帮办一件事等等,都是要及时的给予,切记不要隔太长时间(即使提前告诉了对方--这是必须的);

而且这种关怀和在乎,要和你从他那里感受到的一样多,或者更多,我不太建议大家提供更多,这就意味着你以后要做的更超值,不然人家就会对你有意见想法了。

人性其实是很感性的,输出一分,就想马上得到一分,然后不断延续运转。

不管是在人际交往,还是在亲密关系中,人性的规律是不变的,所以要经常清醒这一点。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