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天一凉就想吃它!10分钟出锅,肉嫩汁浓饭遭殃

2020-09-04新闻10

最近居然在朋友的读书笔记里,挖到宝了!

(吃货的眼光,总是如此独道)

《形象之外:张大千的生活与艺术》

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爱吃、会吃,我是知道的,毕竟他可是民国画坛第一美食家。

除了懂得鉴赏美食,他也是真正的烹饪高手。

他自己曾说:“以艺事而论,我善烹调,更在画艺之上”。

瞧瞧,画画已经这么厉害了,而烹饪技艺居然还在画艺以上,大师没去开餐馆,实在可惜!

而且,大千先生的烹饪水平,可不是自己吹出来的,是公认的好。

他的秘书曾说过,经先生调理、指导过的菜,味道没有不好的。

晚年他客居台湾,经常在家里宴请好友,菜单都是自己亲自拟定,大菜也必定亲自下厨,吃过的人,无不赞叹。

不过这道大千子鸡,我倒是第一次听说。

能以“大千”二字冠名,想来必定是先生的得意之作。

这道菜在海外流传甚广,钢琴家傅聪先生曾说,伦敦有家四川饭店,菜单上第一道菜就是大千子鸡。

可惜的是,这道菜在如今能找到的记载寥寥,网上的一些做法,也无从考证是否正宗。

好在我的“川菜参谋”给我指了条明路。

老粉知道,我姑父是我的川菜师傅,而且和张大千一样,都是内江人。

他说,“以前也有餐厅做这菜,现在见得少了。你去找一下烹饪大师杨国钦写的《大千风味菜肴》,里头可能有。”

别说,还真被我找到了!今天就赶紧分享给你们。

这本书89年出版的,跟我年纪差不多

大千先生是四川人,所以他的风味菜肴,大多是在川菜的基础上进行改良。

书里讲到的,除了大千鸡块,还有大千干烧鱼、大千红烧肉、大千丸子汤等。

而大千鸡块,其实是脱胎于川菜里的麻辣鸡块,但调味上又叠加了多重风味。

首先是郫县豆瓣酱的加入,让整道菜多了浓厚的酱香味。

然后加入少量的醋,在浓郁的香辣之上,叠加一点轻盈的酸。

青笋的加入,在整体浓醇的风味上,增加了几分清爽,无论是色泽还是风味,都更加和谐。

不过你们知道我的风格的,就算是复刻,也会做一些更便捷、适合家庭操作的调整。

《大千风味菜肴》里记录的方子,鸡要选仔公鸡,口感细嫩,适合大火快炒。

考虑到大家可能不太好买,所以我全部换成了剔骨鸡腿肉,也能吃出细嫩的口感。

之前总有小伙伴问我如何给鸡腿肉剔骨,其实并不难,今天我在步骤里详细展示了一遍,一把剪刀就能轻松搞定!

过两天就是白露了,白露过后,夏天的暑热便会逐步消去。

天气转凉,对肉的渴望又会浓厚了三分,赶紧把这菜学下来,一起享受大口吃肉的快乐吧!

- 大千鸡块 -

[ 食材 ]

鸡腿3-4只 莴笋1根 青椒1根 蒜瓣5瓣 大葱50g 姜片10g 干辣椒3-5个 花椒1小勺 鲜蔬粉1/2小勺

郫县豆瓣酱1大勺 料酒1小勺 生抽1大勺 香醋1小勺 盐1.5小勺 白砂糖2小勺 胡椒粉1/2小勺 水淀粉2大勺 菜籽油3大勺

1大勺=1 table spoon=15ml

1小勺=1 tea spoon=5ml

[ 食谱 ]

1.鸡腿去骨,切成小块

2.切好的鸡块加入1小勺料酒、1/2小勺盐、1大勺水淀粉抓匀

水淀粉:1大勺玉米淀粉加1大勺清水兑开即可,这道菜用到的水淀粉偏浓稠

3.莴笋切小滚刀块,加入1小勺盐,腌制15分钟,腌出水分后用清水清洗掉盐分

腌过的莴笋再炒口感会更脆

4.青椒切块、葱白切成马耳朵状

5.砧板上铺上锡纸,再将郫县豆瓣酱轻轻剁碎

铺锡纸可以避免砧板染色,方便清洗

6.小碗中加入1大勺生抽、1小勺香醋、2小勺白砂糖、1/2小勺白胡椒粉、1/2小勺鲜蔬粉、1大勺水淀粉,调匀备用

7.锅中加入3大勺菜籽油烧热,转小火下入花椒、干辣椒、姜蒜炒出香味

接着转大火下入鸡肉,翻炒至鸡肉变白后,下入郫县豆瓣酱翻炒出红油

8.锅中下入青椒、莴笋、葱白翻炒至断生,最后下入调好的酱汁翻炒均匀,便可出锅

说真的,这菜复刻出来,尝到味,真让我觉得之前的功夫都没白费!

你瞧瞧,鸡块泛着红亮的色泽,看多两眼就要把持不住筷子。

夹一筷子送进嘴里,初感是鸡肉的幼嫩,麻辣酸甜咸五味齐齐上阵,霎时间不知用什么味型来形容它,脑子里就蹦出一个字,香!

鸡肉被厚厚的芡汁裹着,放在饭上,汁水往米粒缝里钻,染上了红妆。

一同扒进嘴里,肉香和米香交织,汁浓味厚,肉和碳水的双重攻击,任谁都要败下阵来。

这次复刻大千子鸡,我也顺便把开头提到的那本《形象之外:张大千的生活与艺术》看完了。

其中又挖到一道有趣的宝藏菜,是川菜大师陈建民,为庆祝大千先生六十一岁生日而发明的“六一丝”。

张大千与陈建民的合影

书中说,取去头尾绿豆芽、鱿鱼丝、黄瓜丝、辣椒丝、韭黄丝和奈良渍六种丝合炒,吃一脆劲。

光看文字,就能脑补出这道菜的清爽和鲜味。大千先生对这一口爱得紧,后来每次生日,都会将它列入菜单。

如果你们对这菜也感兴趣,我下次就把它安排上!

#烹饪#川菜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