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一封致抑郁症患者的家长的公开信

2020-09-04新闻14

拥有抑郁症孩子的家长们,你们好。

许多年长者喜欢给我们这一代人贴上标签,认为我们很容易就把看病当成解决问题的方法,没有任何“抵抗力”和“意志力”。

我在不同的媒体平台上,遇到过太多向公众求助的人。我一眼就能看出他们是抑郁症、焦虑症患者,但是却无法帮助到他们。他们面临着什么样的情况呢?我来大致概括一下吧。

由于童年的经历、成长环境不太好,这些年轻人的压力很大,并且一直不断压抑自己的情绪。渐渐地,他们就患上了抑郁症和焦虑症,挣扎在这片苦海之中。他们睡不好、没有精神、日渐消瘦。他们试图向他们的父母求救,但是往往得不到父母的理解:“你只是想得太多了,少想多做,坚强一点。”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无能为力。首先,他们的年龄不够大,往往没有经济独立,没有钱去医院看病。其次,他们这个年龄段,找不到能够帮助自己、提供经济和情感支持的朋友。最后,由于父母的不支持,他们可能也会认为自己并没有任何心理疾病,仅仅是自己的矫情。这些情况导致的后果就是:他们很难受,不知如何是好,只能在公共平台上求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怎么会到公共平台上去发出求救的信号呢?

我看到了这些求救的声音,却只能叹息着表示理解和同情。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有这么多家长会认为只要短短几句“不要想太多”或者“振作起来”就能够治好孩子们的抑郁症呢?那这样,我们是不是对感冒患者说“不要打喷嚏,忍住,会好的”就能治好感冒了呢?我们是不是可以对骨折患者说“加油站起来,你行的,试着走走看”就可以治好骨折了呢?我们是不是对癌症患者说“振作起来,别想太多了,会好起来的”就可以治好癌症了呢?

抱歉,我有些激动了。

把抑郁症当作是一种可以努力克服的“矫情”,是非常无知的一种行为。抑郁症是记录在国际诊断标准上的精神疾病,它包括一系列心理、生理上的症状。许多抑郁症患者的脑内神经递质处于失衡状态,缺少足够的激素让他们感到有动力,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化学问题,而不是一句“振作起来”就能够治疗好的。

抑郁症是真实存在的、无法掩盖的,哪怕一个抑郁症患者试图努力装作开心阳光的样子,认真完成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他也会在回家后感到精疲力竭、心力憔悴。

抑郁症的治疗过程是漫长而又困难的。如果你了解抑郁症、或者你是一名抑郁症患者,你就会知道治疗抑郁症需要用多么复杂的方法、多少长时间的努力、多少人在背后支持着,才有这么一小点的人能康复,甚至康复后还要胆战心惊地面临随时可能复发的危险。

除去“这一小点”的人,其他的人可能尽全力在调节生活的节奏,每天坚持运动、均衡饮食、强迫自己参加社交活动、积极接受心理治疗。但这些可能对他们并没有很大的用处。现实就是那么残酷,努力并不一定就有收获。

你可能会问:“不是有那么多抗抑郁的药物吗?”

的确,大部分抑郁症患者在诊断出抑郁症后都会有医生专门为其搭配抗抑郁的药物。但是我们需要知道以下这些事情。

首先,这些药物有很强的副作用,包括但不限于:嗜睡、体重变化、便秘、性功能障碍等。

其次,不是每个人都能有幸感受到药物的效果,有许多人换了一批又一批的药,但始终感觉不到任何变化。

最后,抗抑郁药物只是贴在抑郁症上的创口贴,它帮助我们调节大脑中神经递质的平衡,暂时控制住我们的情绪,但它没有办法让你一直保持积极的状态——你早晚是要停药的。

抑郁症的病因是非常复杂又神秘的,因此,我们通常需要“多管齐下”。最好的对抗抑郁症的方法,就是同时使用多种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咨询、正念冥想、饮食调节、坚持运动、规律生活等。而这些内容,不是抑郁症患者一个人能够完成的,他们需要得到足够多的经济、精神上的支持。而对他们来说,最有可能得到的支持就是来自于家人,来自于父母。

所以,我真心地希望每一位父母,能够对自己可能患有抑郁症的孩子给予足够多的关心和重视。至少,带他们去一次医院,去验证一下他们的烦恼到底是否真实存在。如果他们真的患有抑郁症,那么请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并且最好与他们长期并肩作战的准备。

因为他们真的很需要你们的鼓励、理解和认可。

非常感谢。

#心理健康#抑郁症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