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朱元璋为什么长着张“鞋拔子脸”

2020-09-04新闻4

朱元璋(1328年—1398年)明朝开国皇帝。在流传至今的朱元璋肖像画中,一类为圆脸俊像,另一类为长脸丑像。近日,“妙合神形——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清肖像画展”举办,两张风格迥异的朱元璋画像一同展出,引发关注。

两年前电影《邪不压正》上映,其中有这样一个桥段:廖凡饰演的朱潜龙刻意将下巴微微突出,对着一旁明太祖朱元璋的画像“认祖归宗”,姜文饰演的蓝青峰一番讥讽:“哎呀,太像了!一看就是亲孙子!”

今年初历史剧《大明风华》热播,明成祖朱棣的梦中,出现了父亲明太祖朱元璋。镜头切换到高度还原古画的朱元璋,一张下颚向前凸出、两颊变形拉长、布满黑痣、丑态尽显的面孔,立刻把朱棣吓得一脸惊恐。观众倒是一点也不奇怪——这张“鞋拔子脸”如今已然成为流传最广、最深入人心的朱元璋形象。

在近期举办的“妙合神形——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清肖像画展”“帝王·皇族”单元中,“鞋拔子脸”朱元璋毫无悬念地高调亮相,一幅来自明代的无款识图挂于展厅右侧。然而仅一门之隔,展厅左侧的另一幅朱元璋,画风却截然不同。画中人天庭饱满,面颊光洁,正襟危坐,俊朗和煦,一副标准“帝王之相”。

此类相貌堂堂的朱元璋画像中,最有名的是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明太祖坐像》和装成册页的《明太祖半身像》。此次展品来自民国画家俞明的仿品。

一张长脸丑像,另一张圆脸俊像,两者对朱元璋的描绘可谓天悬地隔。展厅中,如此风格迥异的两幅画,成为最吸睛展品,引来无数观众驻足。事实上,左侧圆脸俊像是官方、正史的符号与化身,右侧长脸丑像则是民间、野史的演绎与想象。“形似之外,加穆穆之容”

作为大明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一生堪称传奇。据《明史》记载,朱元璋的相貌,对他的发迹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加元末起义军前,贫农朱元璋一直给地主家干活,后来遭遇灾年,除了二哥入赘其他人家活了下来,朱家就只剩下了他一个。1344年,16岁的朱元璋进了皇觉寺当和尚,四处化缘。25岁时,他来到离家乡凤阳不远的濠州,见到了紅巾军领袖郭子兴,从此命运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明史·郭子兴传》中如此记载此次相遇:朱元璋误入军营,守卫怀疑他是敌军派来的奸细,把他绑起来,带去见郭子兴。郭子兴亲眼见到朱元璋,“奇之状貌”,于是立即为他解绑,将他收之麾下,并命他做十夫长。后来,郭子兴的夫人张氏见到朱元璋,也不禁感慨:“此异人也。”

电影《邪不压正》(左图)与电视剧《大明风华》中的朱元璋。

这是正史中第一次记载朱元璋的状貌,仅用了一个“奇”和一个“异”。现今的《明史》专家认为,郭子兴“奇之状貌”,并不是因为朱元璋长得丑,而是觉得他眉如利剑、面露霸气,是块参加起义军的好料子;张氏感叹朱元璋为“异人”,也不是说他真的长相怪异,而是说,在一群大字不识的农民军中,朱元璋为人机智,能出谋划策,极富作战才能。

郭子兴识人很准。朱元璋不负所望,“数从战有功”。军队里上上下下都尊称他一声“朱公子”,郭子兴还将养女许配给了他。1355年,郭子兴病逝,其势力大抵被朱元璋继承。1367年,朱元璋带着起义大军消灭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又举兵北伐,推翻元朝统治。一年后,40岁的朱元璋在应天府登基,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当初嫁给他的郭子兴养女,便成了后来的“大脚马皇后”。

后人评朱元璋,认为他是位体恤百姓的开国皇帝。建国之初,百废待举,朱元璋曾下令,凡事以朴实节俭为准,禁奢侈华靡。当时修建金陵的三殿六宫,为节省资源,都不做草图。他严惩贪官、兴修水利、减免赋税、建立国子监培养人才。等到政局稳定、经济复苏,出于政治教育的需求,朱元璋才征召了天下善画之士入内廷给自己作画,以此树碑立传。

然而另一方面,朱元璋又是一个嗜杀成性的暴君。明人张瀚在《松窗梦语》中记载为朱元璋作画时的残酷场景:“太祖图像时杀数人,后仅一人得免。”被征召的宫廷画师,一个个惶惶不可终日。相传,他们最初都描摹得十分逼真,自以为必能有赏,没想到惹得朱元璋大怒,引来杀身之祸。直到一位画师揣摩出圣意,“形似之外,加穆穆之容”,朱元璋才点头。

“穆穆之容”,大概指的是大耳、广额等面部特征。事实上,在朱元璋之前,历代皇帝画像都会融入这些代表尊贵的符号,体现出“真龙天子”的神韵。相传朱元璋有一幅汉高祖肖像画,画中刘邦就是一位有着“穆穆之容”的贵气男子。朱元璋每日看着这幅画作,常自拟于高祖。

朱元璋生性多疑,不愿被太多人见到自己的真实长相。于是,他命人复制了不少“加穆穆之容”的失真画作,赐给王侯将相、各级官员,让大多数无缘得见他真容的臣子,都以为他就是这样一副气宇轩昂的模样。同时又达到了混淆视听,以防刺客偷袭的目的。

在大明王朝200余年中,朱元璋这张肖像画被官方盖章认可,供奉于南京武英殿、北京太庙、奉先殿等。如今人们称此为“正形像”,此次展出的圆脸俊像就属于这一类。朱棣的“形象建设工程”

展厅中另一幅猥琐骇人的长脸丑像,则诞生于朱元璋去世之后,被称为“异形像”。他的儿子朱棣是这张“鞋拔子脸”的第一个“设计者”。

和父亲一样,朱棣也是杀伐果断的狠角色。他还有一大爱好——研究相面之术。明初最著名的相士袁珙、袁忠彻父子都深受朱棣信任。但凡骑兵打仗,选拔人才,朱棣都要找他们算一算、相一相,看看运势。相传1399年朱棣最终决定起兵,从侄子朱允炆手中夺走皇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此前袁珙相他为“太平天子”。

朱棣在位初期,官方文献对朱元璋的长相记载,发生了微妙变化。编纂于永乐九年(1411年)的《太祖实录》三修本中,就有这样一段:朱元璋正筹备称帝登基时,做了个奇怪的梦,梦到自己的脖子被玉璧套住,玉璧逐渐融入肉中,变成异骨,隆了起来。

梦中之事,本不应该记在“实录”中。《太祖实录》破例记载此事,大概是因为信奉相面术的朱棣,要借此渲染父亲“雄奇异于常人”的外貌,也告诉世间众人,朱元璋虽出身草根,建立大明却是“天意所归”。

到了永乐十一年(1413年),朱棣为纪念父亲,建孝陵神功圣德碑,朱元璋的长相又变了:“龙髯长郁,然项上奇骨隐起至顶,威仪天表,望之如神。”碑文所描绘的朱元璋,生着长而茂密的龙须,脖子上的奇骨,隐然上行,直到头顶。这是朱棣第二次为父亲搞“形象建设”。他包装出的这副异相,正是一张威严的“龙颜”。

到此为止,朱元璋的御容,已经显出奇异特征,但还不算太偏:两颊没有黑麻子,“龙骨”也只是微微隆起。而到了明中期,民间开始在“龙颜”基础上“添油加醋”,开启了一系列自由创作。

编于景泰二年(1451年)的《古今识鉴》,讲了一段太祖轶事。曾有个道士给他看相,说他:“龙瞳凤目,天地相朝。”这个描述很经典,与朱元璋传世的丑像十分接近——“天地相朝”,说的正是“天庭”额头与“地阁”下巴突崛相对,构成了两头弯的“鞋拔子”。

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的朱元璋画像,“鞋拔子脸”上忽然又生出了麻子,还出现了12颗、24颗、48颗、72颗等多个版本。书法家张萱的父亲在云南作知县时,曾于黔国公府“摹高皇(朱元璋)御容”。他看到的那张画像,“龙形虬髯,左脸有十二黑子,其状甚奇”。

不过,民间的自由创作并非丑化朱元璋。恰恰相反,在中国古代文化观念里,长相决定命运,贵人必有异相。民间对“帝王相”的评价不以美丑为标准,而是看他长得奇不奇,于是在朱元璋的画像上,特意添加了“天地相朝”“满脸落花”。

到了明中期之后,政治腐败,国势日衰,北虏南倭,交相来袭。百姓过得苦不堪言,愈加怀念“扫孽胡而握汉统”的太祖皇帝,民间流传的画像就更加奇特了——麻子更多,脸更长。在时代大变迁的背景下,朱元璋形象的演变越来越夸张。

“天地相朝”“满脸落花”的朱元璋异形像。

所以,明朝200余年间,当朱元璋正形像被皇子皇孙奉于太庙,供天潢贵胄们顶礼膜拜之时,在民间乡里,父老乡亲们却一直认为那张长满大麻子的长脸,才是真正的朱元璋。在百姓看来,这张掺杂着逆袭故事、离奇传说的丑脸十分亲切;倒是那张毫无表情的圆脸,俨然一副统治民众的官僚面孔,很不得人心。

正如《相术、符号与传播 ——对“朱元璋相貌之谜”的考析与解读》一文中写道:“朱元璋丑像的塑造,基础就是民间对恢弘开国历史的集体记忆。”朝野之间的充分互动

按道理说,民间流传的朱元璋丑像,应该被大明朝廷“毁尸灭迹”。有意思的是,朝野之间却互动了起来,官方逐渐认可了一脸麻子的朱元璋画像。由于相术之学风靡,朱氏皇子皇孙对祖先的“雄奇”异像,不但没有感到愤怒,反而引以为傲。

《乾隆皇帝大閱图》,郎世宁作于1739年。

对此一个最好的例证,是宫廷旧藏中的朱元璋肖像图。古代宫廷有专门机构收藏历代帝后图像,相当于一个图像数据库。明时,这些图像藏于内库。清军入关后,接收了这批画作。乾隆十四年(1748年),朝廷将它们重新装裱,移藏于紫禁城南薰殿内。据嘉庆翰林院编修胡敬所撰的《南薰殿图像考》,当时紫禁城所藏历代帝王肖像画中,朱元璋画像数量最多,总计13幅。这13幅中,端庄的圆脸俊像仅两张,分别作于朱元璋盛年与老年时期;怪异的长脸丑相,却达11幅之多,每一幅都大同小异,“隆鼻如蒜,拱嘴如猪”。放眼中国肖像画史,现存帝王异形像也仅此一例。

关于帝王画像,最早见于记载的是北魏张彝编绘的《历帝图》,收帝王128位,上自伏羲,下至东晋恭帝。现存世最早的帝王肖像画,则是唐代宫廷画师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共描绘从两汉至隋代的13位帝王。不过在他们笔下,帝王形象大多流于模式化、概念化,几乎是清一色的不苟言笑、矜持肃穆,很少有喜怒溢于言表的生动神态,缺少鲜明的个性特征——帝王画自诞生起,就是专门用来给后代或大臣供奉、祭祀和瞻仰的,其社会功能远超艺术性,具有浓厚的教化色彩。而朱元璋异形像成为中国帝王肖像画史上的一抹异色。

清时,意大利画师郎世宁来到中国,将油画技艺与西洋风貌一并带到清宫,一板一眼的帝王肖像图变得灵动活泼起来。以文人雅士自居的乾隆皇帝,就十分热衷于让画师为自己创作肖像图。除了充分展露皇帝尊严的标准画像,还有穿戎装、汉服、西洋服饰时的不同装扮,读书、弹琴、打猎、看风景时的举止神态,他都命“首席画师”郎世宁记录在册。

对于今日的观众来说,一幅幅帝王肖像画所展示的,有画匠的精湛技艺、皇室的肃穆威严,还有宫廷中的起居日常与生活情态。

然而,拂去历史及民间的各种神化、附会,朱元璋的真实样貌究竟如何,仍是画史上的一大谜团。有人认为,从遗传的角度来看,朱棣及其后的明代皇帝肖像画都是圆脸,所以那张正形图更靠近朱元璋真实面貌。而那张 “鞋拔子脸”,伴随着关于太祖皇帝的民间传说,遗闻轶事、小说戏曲,成就了朱元璋在民间复杂诡谲的帝王形象。

孰真孰伪或许并没有那么重要。聪明的古代画匠,将朱元璋的贫贱与富贵两种状态,乞丐与皇帝两种身份,化为两张面容,留给后人。展厅里的两幅迥异画像,也让我们读懂了朱元璋一生的起落与功过。

#明朝#朱元璋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