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临沂剪纸艺术大师王滨:裁出民间瑰宝,志在艺术传承

2020-09-04新闻17

今年85岁的临沂剪纸艺术大师王滨老人,6年前曾被授予中华剪纸“终身成就奖”。在这个行业摸爬滚打七十余载,至今躬耕不辍。如今,他又开始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构思创作主题剪纸。

一把剪刀,70多个春秋,剪裁出平凡而多彩的人生!

传承技艺

老骥伏枥:

潜心钻研七十余载

艺术创作从未止步

在王滨老人家中客厅的墙上,挂满了剪纸作品。书橱上、角落里、卧室里包括地下室,随处可见。剪纸“挤占”了房间,溢出浓浓的艺术气息。

若不是亲眼目睹,你很难想像,一张纸、一把剪刀在王滨老人的手中居然可以变幻出动物、植物、人像、汉字、风景等多种栩栩如生的造型。

在琳琅满目的作品中,王滨老人指着名为《王祥卧鱼》(合作)的单幅剪纸作品,向记者娓娓道来。整个构图取天圆地方的寓意,把天空做半圆,天空布满半圈雪花,王祥卧在冰面上,腹部剪一条大鱼,周边浮游着一群小鱼。王滨老人介绍,大鱼的形象来源于临沂农村地区蒸花馍馍时用的鱼形模具,技法则借鉴了汉画石刻和现代木刻,富有装饰韵味。

《王祥卧鱼》还有一个连环画版本,这组剪纸共9幅。“王祥卧鱼”这一故事通过王滨老人的剪纸艺术加工,变得更加直观、生动,维妙维肖。“这组作品在第五届中国剪纸艺术节全国剪纸展上荣获金奖。”老人说。

谈及剪纸艺术上取得的成就,老人说,这离不开自己的好学和善于观察。“俺娘手巧,经常剪刺绣的花样,我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也学着俺娘的样子临摹刺绣花样,用剪刀剪着玩。”王滨老人回忆道,他10岁的时候,第一次剪纸,剪的是鞋头花样子。

1950年,王滨老人在山东省立莒县师范开始专业学习剪纸,毕业后他在老家莒南的一所小学里当起了一名美术老师,教学生们剪纸。不久后,由于剪纸水平出色,他先后在县市文化馆后调到市群众艺术馆专业从事剪纸、工艺美术创作。此后的几十年间,王滨老人与剪纸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

“剪纸要手脑心一起动起来,比如剪圆形的时候,剪刀在动的同时,手也要跟着节奏旋转。”他说,剪纸是门精细的艺术活,这需要不断的实践不断的学习,才会有灵感涌现。

在王滨老人家客厅的茶几上,一直都放着一个笔记本和一支笔。看电视看报纸时,遇到好的句子、好的观点,他会随手记在本子上,“我关注最多的是时政新闻、社会热点和文化艺术方面的新闻。艺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王滨老人说,这些材料往往会激发他创作的灵感。

最近一段时间,王滨老人在构思主题为“伟大祖国 全面小康”的剪纸作品,通过挂门笺这一民间艺术形式进行设计。“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计划收官之年,致富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他说,他的创作灵感就是受此启发,构思成形后就开始动手制作。

2008年北京奥运会,他的剪纸作品《平安中国·和谐奥运》曾获中华剪纸最高奖——金剪刀奖。如今,他又开始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构思主题剪纸。

王滨展示自己收藏的清代彩印蓝印花布

求索不止:

造型刀法出神入化

剪纸艺术推陈出新

与鞋头花、馍馍花、枕头花、窗花等传统剪纸不同,王滨老人的剪纸是现代剪纸。

“剪纸艺术根植于民间,现在有传统剪纸和现代剪纸之分。传统剪纸的元素多为花鸟图案,寓意吉祥如意。”他说,现代剪纸是在传统剪纸的基础上产生的,在风格上不失传统剪纸的艺术风貌,但是现代剪纸作品有主题思想,反映人民生活和时代精神。

现代剪纸创作理念来源,与王滨老人早年的经历分不开。1963年,他被推荐参加省剪纸创作研究班。“这个班当时全省只选了16个人,可以说集合了省内的剪纸高手。”王滨老人说,在剪纸创作研究班,他开始思考剪纸创作的意义。

1964年,王滨老人被选调到省艺术馆,为国家对外文委复制山东民间剪纸出国巡回艺术展。当时接触到全省各地的剪纸作品,让他了解学习到省内各地剪纸风格,特别是胶东的剪纸风格。此外,王滨老人还参加了《山东省民间美术晋京展》筹备工作,赴省内各地征集民间工艺美术品,这使得他有机会了解全省民间工艺美术品的基本面貌。

这些经历也体现在王滨老人的剪纸作品中,为创作沂蒙特色剪纸打下了基础。他们在《水浒人物一百零八将》等剪纸创作中,吸收了民间传统文化丰富的形象内涵,在造型和刀法上大刀阔斧、出神入化,从有法到无法,把民间艺术的传统魅力转化为现代剪纸语言符号。

王滨老人还借鉴中国画的传统装裱技法,把大型剪纸作品反放在布面上喷水展平,然后将剪纸正面粘封四边,成功地创作了剪纸反裱法,装裱出一幅幅剪纸作品。

《你是灯塔》《沂蒙小调》《沂蒙山上》《沂蒙颂》《英雄孟良崮》等现代剪纸作品都极具沂蒙红色文化特色,反映着沂蒙精神的丰富内含,在全国各大展览中获奖无数。《和谐十艺》《福孝清廉》获山东省工艺美术精品展特等奖。《和谐十艺》《龙凤呈祥》2件作品参加2013年第二十回北京中韩等23个国家书画名家作品国际联展。

2014年,79岁高龄的王滨老人被中华文化促进会授予中华剪纸“终身成就奖”。他说,他把自己比作京剧舞台上翻筋斗云的演员,不能因为获奖就停止演出,艺术无止境,追求不停步。

王滨老人有一句座右铭:艰难地向前推进。“之所以说艰难,因为创作本身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好的主题,好的艺术手法都需要经历很长一段时间的构思。”他说,只有在艰难中前进,才不会被困难压倒。只有不惧困难,方可推陈出新。

生活与创作密不可分

志在创新:

演绎布上乾坤

传承民间艺术

采访中,王滨老人向记者展示了他十多年前的一幅剪纸作品《丹凤朝阳》,该作品在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博览会上荣获2007年“百花奖”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银奖。 “当时就有专家表示,把剪纸与民间彩印花布的创作设计与制作有机嫁接,是该作品成功的关键因素,它完全可成为民间剪纸艺术走向市场的典范之作。”王滨回忆道。

“小时候,家里有个包袱就是彩印花布的样式,我们都管它叫“包袱皮。”王滨老人说,工作后,在民间走访调研学习的过程中,他发现剪纸和花布有共通的地方。

能不能把剪纸作品的造型印到布上?民间印花布的技法能不能运用到剪纸中?答案是肯定的。

从上世纪60年代起,在恩师叶又新带领下,他开始在各地搜集蓝印花布和彩印花布,一直到今天,这项工作还在继续。每次收购回来,他都会将花布上的图案复制下来,进行保存,反复研究。从民间手艺人印花布的技法中他得到启发,获得创作灵感,并借鉴丝漏版画的技法,将蓝印花布和彩印花布与丝漏版画结合。剪纸遇上蓝印花布,演绎出多彩的布上乾坤。

传统不等于墨守成规,民间艺术来源于本土,但是艺术家应该意识到创新的责任。在多年的剪纸艺术实践中,王滨老人深谙这个道理。

起初,他收集来的花布要整理加工手工刻板,彩印花布因为颜色多,需要多次刻板。现在,他让孩子帮忙,利用电脑制板,提高了效率。他笑称,在江北自己是收藏蓝印花布的“大户”。目前,王滨老人的蓝印花布存量近200件,彩印花布收藏了四五个品种。其中,彩印花布《福寿双全》等两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5件被中国农业博物馆收藏。

在王滨老人看来,剪纸、蓝印花布和彩印花布是民族的,传承显得尤为重要。他计划给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临沂大学等高校捐赠蓝印花布和彩印花布作品,用于教学。他说,“艺术只有传承下去才能发挥其价值。”

除此之外,王滨老人一直致力于将剪纸作品、蓝印花布和彩印花布推向市场,让更多的人了解民间艺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研创的“剪纸艺术瓷盘”和“剪纸翻表法”及近年来的“剪纸丝漏彩印壁挂”,把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相结合,给民间艺术注入了更强大的生命力。

多年来,王滨老人把剪纸艺术应用到印花布的探索创新也颇受著名画家韩美林先生的赞许。山东省文联主席潘鲁生也曾给他题词:“民间保护神”。“现在我的徒弟们在致力于创作现代剪纸、蓝印花布和彩印花布艺术表现形式的同时,也在积极传播剪纸文化和蓝印花布、彩印花布文化。”他说,徒弟们也有了自己的小徒弟,艺术得以传承,是他最欣慰的事情。

文/临报融媒记者郇恒雪 图/临报融媒记者朱武涛

王滨作品展览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