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好政策挪穷窝 好心态换穷业 好干部拔穷根——记赤壁市赵李桥镇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2020-09-04新闻20

赤壁融媒体记者 宋少琴 丁铮铮

近年来,赤壁市积极响应国家扶贫政策号召,在三个乡镇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其中之一的赵李桥镇利用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帮助贫困户挪穷窝,贫困户不等不靠的好心态、吃苦耐劳勤劳肯干的好作风让他们自力更生,生活有了期待,履职尽责、勤恳执着、尽心尽力的干部帮助贫困户拔穷根,日子有了奔头。

好政策——圆安居梦

“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好,困户受益安居谢党恩”。这是赤壁市赵李桥镇羊楼洞村贫困户饶水发家新居门口上贴的一幅对联。作为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惠及的第一批贫困户,他用这样一幅对联道出了自己的心声。

“嘎嘎嘎,嘎嘎嘎。”一群鸭子在池塘里嬉戏,不远处有一位神采奕奕、利落敏捷的中年人正用仅有的一只手在喂鸭子。这位面带笑容的中年人叫饶水发,今年57岁,多年前因为事故失去左手,家中妻子和儿子都患病在身,没有劳动能力。2014年,经过村民委员会审议,饶水发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成为贫困户的饶水发没有自暴自弃,没有以“等靠要”的态度面对生活,而是绞尽脑汁想着做些事改善家庭生活。在村委会及帮扶责任人的帮助下,他风风火火的干起了养殖水鸭的买卖。饶水发起早摸黑,风雨无阻,不抱怨不放弃,悉心照料他的“战士们”。经过用心摸索养殖办法,目前形成了养鸭、繁殖、卖蛋、卖鸭的循环模式,养殖规模从最初的100只发展到近300余只。

未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之前,饶水发一家三口住在简易的茅棚里。妻儿看病治疗需要费用,本来就拮据的家庭根本没有闲钱建房,饶水发就自己动手扩建鸭棚,在鸭棚旁边建了一个简易大棚,供一家三口居住。2015年,赤壁市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村委会和驻村工作队知晓后第一时间帮助饶水发申请易地搬迁安置房,解决其生活和养殖难题。2017年一家三口顺利搬迁到赵李桥镇石人泉易地扶贫安置点。新房子宽敞明亮,居住条件得到很大的改善,饶水发的爱人和小孩,也能及时得到医疗救助,整个家庭状况有了很大的改观,这让全家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光芒,黑暗渐渐远去。

2018年底,镇村经过收支测算,饶水发家庭人均年收入现已达到6千余元,顺利脱贫。“感谢党和国家的好政策,让我圆了安居梦。”每当有干部上门走访慰问时,饶水发总是面带微笑的不停地说。

好心态——不等不靠自力更生

驱车赶往羊楼司易地扶贫安置点,路两边的绿化带里交替种植有海棠、迎春、女贞、麦冬草等花草,两边是绿草、白花、红色塑胶人行道,前方是宽阔整洁的柏油路,头顶是蓝天白云,一路上晴空万里。不远处白墙灰瓦的村落坐落在绿荫中。

“在家吃饭呢,房产证下来了吗?”赤壁市赵李桥镇副镇长刘勇民来到羊楼司易地扶贫安置点陈本云家了解近况。

“发下来了,写的我的名字!”陈本云一边开心地说,一边连忙去里屋将房产证拿出来给刘勇民看。今年65岁的陈本云是赵李桥镇柘坪村人,因病致贫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后就近搬到羊楼司易地扶贫安置点。赤壁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专班为每家每户办理了房产证,安置点的房屋归贫困户所有。

“疫情结束后我在家对面的竹木加工厂帮忙,到现在为止挣了两千多块了,够日常生活开支。”陈本云说,“感谢党和国家的政策关怀,让我家现在的生活条件改善了,我也可以在附近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石人泉易地扶贫安置点的黄在新今年59岁,因病致贫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现在在安置点新家附近的竹林里养鸡、养鸭。“我身体不好,做不了重活儿,但还是要做点什么维持生活,就想到了养鸡鸭。”目前黄在新鸡鸭共养了150只,还养了一头猪,准备养到腊月杀猪过年。

被纳入贫困户的村民就算自己身体有恙,或妻儿抱病,都没有对生活丧失信心,而是想着尽己所能,靠自己的双手挣钱养活一家人,维持生活。在贫困户身上没有看到“等靠要”的心理、指望天上掉馅饼的心态,在他们身上看到了中国人千百年来一贯的脚踏实地、吃苦耐劳、勤劳肯干。

好干部——奋战易迁一线 出色完成使命

“我们赵李桥镇地处山区地带,有很多贫困户住在不适宜生产生活的地方。2016年,我们积极响应国家扶贫政策的号召,针对性的摸排了80多户住在山区的贫困户。经过村民代表评审,最终确认了32户贫困户进行易地搬迁安置。”刘勇民说。

作为赤壁市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三个乡镇之一,刘勇民高度重视该镇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为了精准核实搬迁对象,他自带行李、伙食,驻扎在村里,每天起早贪黑,带领精准核实工作组队员,深入贫困户家里,一一核实锁定易地扶贫搬迁对象。目前赵李桥镇共有三个易地搬迁点,32户105人,其中石人泉安置点21户72人,羊楼司安置点7户21人,镇区安置点4户12人。

“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为了确保实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安置房建成后,刘勇民及时与上级沟通安置点存在的问题,解决了贫困户雨棚、厕所堵塞等问题。他积极联络对接,与羊楼洞村一家公司达成合作协议,计划在石人泉安置点旁新建20亩竹木加工厂,吸引带动附近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就业,预计带动贫困户32户,每月2000元,提高安置对象的生活水平。目前该镇政策兜底35人,安排公益性岗位13人,基本实现百分之百就业,32户安置对象已于2018年全部达到国家脱贫标准。

作为一名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普通乡镇领导干部,刘勇民在平凡的岗位上扎实苦干,在脱贫致富的行程中积极作为,致富路上他书写的是群众致富的希望,广袤大地上沉淀的是群众致富的基石。在赵李桥镇精准扶贫工作中,他稳中有进,从未止步,更不自满,正如他所说的“责任使命在肩头,脱贫致富在路上”。

#扶贫#安置房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