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九龙坡区,重庆建川博物馆抗战文物博物馆,观众正在观看丰子恺于1945年8月18日创作的《胜利之夜》。记者 龙帆 摄/视觉重庆
“沙坪小屋十分简陋,四周的墙壁仅是篱笆涂以泥巴。因为墙壁不用砖头,就很容易被硕大的老鼠咬破……”
著名书画家、文学家丰子恺(1898—1975)先生长女丰陈宝在《抗战时期的丰子恺》一文中,回忆了一家人抗战期间在重庆的生活。
丰子恺是一位怎样的艺术家?他的作品有何风格?他在重庆有哪些故事?9月3日,记者采访了四川美术学院中国抗战美术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凌承纬教授。
凌承纬说,抗战大后方时期的美术是一部非常独特的美术史,中国各地艺术家将自己的艺术和民族的解放结合起来,投身于抗日救亡的运动。其中,最为突出的有两个画种,一个是版画,一个是漫画,美术界将其称为抗战木刻运动和抗战漫画运动。丰子恺是抗战漫画运动中非常活跃的一位,创作了大量表现大后方人民生活的作品,刊登在抗战大后方的多种报刊上。
凌承纬介绍,他和团队成员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刀与笔的战斗——抗战时期大后方美术研究》将于今年出版。这本书主标题的“刀”指的是创作版画的刻刀,“笔”指的是创作漫画的画笔,其中,就有关于丰子恺的研究成果。
他表示,包括丰子恺在内的众多艺术家,在民族危亡之际,当中华民族面临外来入侵者的野蛮侵略、轰炸、屠杀之时,他们的爱国情被真正激发出来,在艺术报国之路上勇敢自信地前进。正因如此,中国艺术教育的血脉得以延续,民族文化得以弘扬,民族自信心得以增强。
(记者 赵迎昭 实习生 胡雨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