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听,那些刻骨铭心的抗战故事

2020-09-04新闻10

本版制图/刘竞

□本报记者石可欣刘一宁本报通讯员高锐

时光流逝,那些刻骨铭心的记忆依然刻印在人们心中。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五周年之际本,报记者寻访抗战老英雄听,他们讲述红色故事。

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在抗日战争中,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民,奔赴保家卫国的疆场,挺起中华民族的脊梁,奏响气壮山河的凯歌。

晚辈们称他老英雄

“我是共产党员,也是人民战士,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8月31日,记者在省军区第三干休所见到96岁的战斗英雄郭天木时,他正抚摸着一枚枚带着历史印痕的奖章,回忆起硝烟弥漫的岁月。

1924年,郭天木出生在山西省潞城县。“17岁那年,共产党来到我们家乡,帮大家搞土地革命。只有共产党是真心实意地帮助穷苦人,所以我决心一辈子跟党走。”郭天木说。

那一年,郭天木加入儿童团,和电影《小兵张嘎》里的嘎子一样,给八路军站岗、放哨、送鸡毛信,还帮游击队藏武器弹药。

1943年,郭天木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平汉战役中,他带领民兵与日寇斗智斗勇,白天埋地雷,夜晚袭碉堡,让敌人运不来物资,睡不安稳觉。“我还活捉了6个俘虏,缴获了两支捷克式步枪和一支冲锋枪。”郭天木说。

郭天木经历过的战斗不计其数。作为抗日“特等杀敌英雄”的他,还参加了1950年10月1日举行的国庆一周年大阅兵。

1984年11月,担任郑州警备区司令员的郭天木正式离休。

如今,他仍然坚持学习,常常给晚辈讲抗战故事,告诫大家勿忘国耻、缅怀先烈、珍惜和平。

学生娃叫他“红爷爷”

“过草地的时候,我负责抬担架、背伤员,有时候一抬就是半天。”提及战火纷飞的岁月,正在开封疗养的“红爷爷”蒲国英讲起了长征路上的故事。

1921年7月出生,1933年参加红军,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与党同龄的蒲国英是四川省旺苍县人,经历过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睡泥地,头枕山,星星明月来相伴,把那小鬼子吓破了胆……”这是蒲国英和战友们在长征途中自编自唱的战歌。“那时候,日子过得苦,没饭吃的时候我就吃草根,把干粮分给伤员……”蒲国英说。

蒲国英断断续续地讲起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次伏击战。“有一天,我们接到命令,伏击日军运输队。运输队先派了一辆车试探,我们没有动。等他们的车全部进入伏击圈后,我们就把手榴弹和炸药包拼命往车上扔。那场伏击打了一个钟头,一共炸毁16辆车。”

1983年,从原开封制药厂离休后,蒲国英把精力放在教育下一代上,他经常到学校作报告,孩子们亲热地称他“红爷爷”。他说自己是一名目不识丁的农民,是党养育了他,让他有机会为革命事业、社会发展作贡献。

总司令夸他好青年

“那天,朱总司令穿了一件普通的灰布军装,跟我说话时面带笑容。”说起见到朱德总司令时的情景,张青记忆犹新。

1938年,张青被派往山西省长治县青年救国会任儿童部长。时任八路军总司令的朱德在长治县视察工作并召开各界人士座谈会。看到张青,他亲切地问:“小同志叫什么名字?多大年龄?”“我叫张青,今年14岁。”朱德拍着他的肩膀夸奖道:“人小觉悟高,好青年!”

张青说:“总司令的鼓励,坚定了我跟党走的信心。”

1924年,张青出生在山西省长治县。七七事变后,13岁的他就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10月,张青到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学习。学校校址不固定、条件艰苦,他和战友们一边打仗、一边学习。

1942年5月,日军华北方面军向晋冀鲁豫边区进行“扫荡”,妄图把边区政府、八路军总部和一二九师主力部队全部歼灭。

那时,在边区政府公安总局工作的张青和战友们采取地雷战、麻雀战等战术,巧妙地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这次“扫荡”持续两个多月,最终被边区军民粉碎。边区政府公安总局召开庆祝反“扫荡”胜利大会,张青被授予“模范公安”称号。

解放后,张青历任武陟县县长、鹤壁市市长等职务。“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张青一直把这句话刻在心里。

(本报记者刘一宁供图)

#故事#张青#抗日战争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