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唐代玄宗皇帝之后,历年参加科考的学子越来越多。当然,参加科举的人数越多,就意味着落第的士人也越来越多。尤其是在科举火速走红的唐宋时期,每年的落第士人不知几何。那么,对于大多数不能走入仕途的唐宋落第士人来说:他们有何收入来源?又是怎么养活自己的呢?
稳定性收入
从收入状况的根源性来说,唐宋落第士人的收入来源可分为:稳定性收入和不稳定性收入。其中,稳定性收入又可以分为自主营业和受雇与人两种情况。
自主营业之务农
落第的唐宋士人选择务农,其实是一种大众趋势。一来说,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刻在人们骨子里的土地情节,是无法忽略的。二来说,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本也是心中向往,况且,隐逸在乡间生活中,指不定还会有意料不到的收获。
首先来说,农业乃国家发展的根本,而在科举失利的情况下,但凡家中条件允许的士人,还是会选择回到乡间,继承祖业。况且,对于那些本就没有多少生活技能、又在学业上耗费太多时间的落第士人来说,还有什么比这更清闲么?
其次来讲,恬静的田园生活,本也是很多文人士子的理想生活。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就曾在自己的作品里感叹道: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天。而宋代王柏也曾写过:文字饥难煮,为农策最良。兴来锄晓月,倦后卧斜阳。从这字里行间,足以看出文人士子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
最后,也是最令隐逸士人期待的一点便是:通过隐逸,起到宣传的作用,从而获得入仕的机会。对于这部分士人来说,退而务农,其实还是为了博一个入仕的机会。就如同“谷鸟犹迁木,场驹正食苗。谢安何日起,台鼎伫君调”中所写的那般,这部分士人只是把退隐,当作了东山再起的本钱。
当然,对于这务农的士人来说,他们收入的多少还是跟所占土地的大小挂钩的:土地多的,收入自然多;土地少的,收入自然也相对较少,但是解决温饱问题还是可以的。如若不然的话,他们也不会选择回乡务农。
自主营业之经商
《管子》中曾记载道: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柱石)民也。诚然,商是被排在末尾的,但是它的优势却也是不能被忽略的:投资少、回报大且见效快。况且,唐宋的落第士人之所以会选择经商,跟唐宋时候的整体社会风气也是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的。
首先来说,自唐宋时候开始,社会上对于科举的看重,已经到达了一种高度认可的状态。正如诗中所写那般: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眼看着自己没有了入仕的希望,那么为了让下一代有条件接受更好的教育,落第的唐宋士人选择成为商人,也是可以理解的。
其次来说,整个社会对商人的看法都开始转变。唐宋时候开始,社会经济有了较高质量的发展,为了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就连朝廷亦默许了官员可以经商。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士人投身于商业发展,也就不是那么一件让人难以接受的事情。毕竟,再高的理想,也脱离不开经济条件的支撑。
受雇与人之佣书
佣书,是指受雇为人抄书、后亦泛指为人做笔札工作。《为萧扬州荐士表》曾记载道:既笔耕为养,亦佣书成学。对于那些占有土地少、又没有多少商业头脑的落第士人来说,受雇用成为一介抄书先生,也不失为一份理想的工作。
唐宋时期,为了佣书,是一份受到社会认可的正常职业。对于那些读书人来说,为人佣书本就是一件没有脱离学业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亦可以增长知识。而根据唐代书籍《太平广记》中“陈季卿者,家于江南,辞家十年,举进士,志不能无成归,羁栖奉下,鬻书判给衣食”的记载来看,为人佣书的收入也是很可观的。
当然,故事记载可能会有夸张,但是从这里也足以看出,为人佣书不说大富大贵,但是养家糊口是不成问题的。况且,最为重要的是:从事这样的工作,并没有脱离读书的范畴,这样的情况下,那些落第士人还可以继续自己的学业。
受雇与人之成为教师
和佣书比起来,最和知识挂钩的,自然是成为教师了。对于那些落第的唐宋士人来说,成为一名育人教书的先生,也是从侧面来实现自己理想的一种方式。就如同当今社会的高考名师一样,古代的教书先生,也是受人欢迎的。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唐宋时候的教师区别是很大的。唐朝时候的教书先生,多令人看不起。唐朝官员吕温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公卿大夫耻为人师,至使乡校之老人,呼以先生则勃然动色。那么,唐朝时候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这得从三个方面说起了。
首先来说,唐朝科举看重诗赋和策论,而这两门课程,是看个人能力的,教师起到的引导作用并不是很大;其次,科举初兴起时,大多被士族门阀所垄断,时人看重的都是家庭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成为一名私塾先生,并不是一件让人觉得很有面子的事情;最后,当时社会上的教书先生,十贫九困,收入颇低,这也导致了这个职业不怎么受人欢迎。
不过,到了宋朝以后,教书先生的社会地位就明显提高了。宋朝受到开国之君皇帝赵匡胤的影响,社会上对于文人的看重,实在是超过以往的任何朝代。如此背景之下,社会上教育的普及程度,自然也比前面的朝代都强了很多:孤村到晓犹灯火,知有人家夜读书。
所以,受到国家思想转变的影响,社会上对于教师的需求量,自然变大很多。而在这种情形下,落第的士人,自然就成了许多私塾招聘教师的不二人选。况且,由于社会上对于教育的看重程度不断增加,为人师表也是受人尊重的一种职业。
不稳定性收入
而不稳定性收入,也可以根据收入性质分为:自己赚钱和接受他人资助两种情况。
自己赚钱之贩卖知识
卖文、卖字画,这也是落第士人的一种生财方式。不过,通过这种方式得到的收入,多为不稳定的。首先来说,字画的价值,会跟作者的社会地位挂钩。社会地位高的,所卖文字、字画自然值钱。然而大多数落第士人,他们并没有什么高人气,所以他们的作品,自然也不怎么值钱。
其次来说,买卖知识,本就是多为士人看不起的一种生财方式。更别说,如果买家是给家人买来祝寿或者是当悼词用的时候,那其中充斥着的满篇赞美和阿谀奉承,实在也是有违文人气节、让写手无处下笔。
接受他人资助
韩愈曾点明过这样一种社会现象:是故布衣之士,虽甚贱而不谄,王公大人,虽甚贵而不骄,其事势相须,其先后相资也。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唐朝时候,人们对于上层官僚拉拢和资助落第士人,是普遍认可的。
那时候,上层官僚可以通过资助落第士人,来提高自己的声望,还可以找到以后的合作伙伴;而士人也可以通过这种机会,打通和上层社会的沟通渠道,得到有名望之人的指点,这本就是一件互惠互利的事情。
而到了宋朝以后,虽然没有了名人推荐机制,但是社会上对于科举的看重,明显又进了一步。对于那些有钱的商人来说,招落第士人为婿,亦不失为一种改变家族命运的好方法。毕竟,名次靠前的落第士人,亦是很有才华的。而这样的女婿,也是商人家庭所需要的。
但是,不管是买卖知识、还是接受资助,这样的生财方式,肯定是不稳定的。毕竟,不是所有的字画作品都能卖出去、也不是所有的落第士人都能被高门看中。
结语
从这些分析来看,我们可以知道:唐宋时候可供落第士人可以选择的工作种类虽然不多,但是只要他们足够努力,养活自己、或者是养活家庭也是不成问题的。不过,这里我们所了解的还是那些出身较为普通的士人。毕竟,对于那些士族子弟来说,就算是科举失利,家族亦会为他们安排好出路,他们完全不用为自己的生计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