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朱允炆继位后,对朱元璋生前分封的几位藩王,也就是他的叔叔们进行轰轰烈烈的削藩运动。由于削藩进行得太过猛烈,几位先被削藩的藩王不仅丧失了封地,而且还被流放圈禁,甚至是丢掉性命,于是在建文元年七月,朱允炆的四叔朱棣宣布起兵,声称要替这位六亲不认的侄子“清君侧”。
朱棣剧照
朱棣造反之后,建文帝任命大将耿炳文为征虏大将军,统兵30万讨伐他,不料耿炳文却接连吃了两场大败仗,损失惨重。于是建文帝又派李景隆率军50万征讨朱棣,李景隆“不负所望”,一路打到了朱棣的大本营,即北平城。但是最后的结果却是朱棣以少胜多,明军惨败,李景隆狼狈地逃回了山东,这是怎么回事呢?
洪都之战
要弄清朱棣是如何反杀李景隆的,有必要先回顾一下朱元璋和陈友谅之间发生过的洪都之战。
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二月,东吴的张士诚发兵攻打安徽安丰,红巾军名义上的最高领袖韩林儿和大将刘福通驻扎在这里,在接到他们的求救信息后,朱元璋力排众议,决定率领主力前往救援。
朱元璋剧照
朱元璋出发前便预料到陈友谅定会趁机发难,攻打洪都(今南昌),于是派遣大将邓愈辅佐侄子朱文正前去守城。同年四月,陈友谅见洪都兵力薄弱,便发兵60万攻打洪都,洪都之战由此爆发。
对此,朱元璋的计策很简单,用洪都拖住陈友谅,自己则率主力救援安丰,攻打庐州,待陈友谅的汉军成为强弩之末时,再率援军杀到洪都。当然这也是兵力不够用,没有办法的事,计划中最关键的一环是朱文正能否用有限的兵力挡住陈友谅的进攻,在主力赶回之前成功守住洪都。
陈友谅剧照
结果证明朱元璋果然没有看错人,他那个平日里玩世不恭的侄子朱文正不但在洪都挡住了陈友谅的水师,而且足足挡了85天,为朱元璋争取了三个月的宝贵时间!同年七月十六日,朱元璋率领20万援军赶到,而陈友谅的汉军已经经历了三个月的苦战,只得于三天后撤围,赶赴鄱阳湖和朱元璋进行最后的生死决战。
洪都之战险象环生,守城方最艰难的时候,城墙出现大面积倒塌,汉军即将攻入城内,但最终被大将邓愈守住了。洪都之战不仅消耗了陈友谅的大量生力军,而且打掉了他的进攻势头,敲响了陈友谅兵败身亡的丧钟。
陈友谅剧照
李景隆之败
之所以要在讨论朱棣大败李景隆之前,回顾洪都之战,是因为这两场战争惊人地相似,朱棣和父亲朱元璋所面对的局势,采取的策略,以及战争的结果几乎一模一样,唯一的不同之处是战场从洪都变成了北平。
前文已经提到,继出师不利之后,朱允炆决定由曹国公李文忠之子李景隆统兵50万,再次讨伐朱棣。
李景隆剧照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九月一日,朱棣得知江阴侯吴高率领辽东兵围困永平(今河北卢龙),守将郭亮向朱棣告急。永平位于北平正东,两地相距400里左右。与此同时,李景隆正率领明军向河间挺进。河间位于北平正南,两地相距350里左右。一旦永平失守,明军就会形成对朱棣的夹击之势,朱棣将面临两线作战的局面。
这时候,被围困的永平对朱棣而言,就如同洪都之战前安丰对朱元璋的重要性一样,不得不救援。因此,朱棣决定亲率主力支援永平,出发前朱棣判断急于立功的李景隆一定会趁燕军主力远在永平的时机,攻打燕军的大本营北平。
朱棣和姚广孝剧照
为此朱棣特意留下谋士姚广孝,辅佐世子朱高炽守城。并且特意嘱咐道:
“景隆色厉而中馁,闻我在必不敢遽来,不若往援永平以致其师。吴高怯不任战,我至必走,然后还击景隆。坚城在前,大军在后,必成擒矣”(《明史·成祖本纪》)
九月十九日,在部署好守城事宜之后,朱棣便率燕军主力救援永平去了。而这一边,李景隆得知朱棣已经离开北平之后,果然率明军主力来攻打北平。但是对北平志在必得的李景隆却没有想到城内为数不多的守军竟然抵抗得如此顽强,一时间攻守双方陷入了胶着之势。
明军剧照
在李景隆被拖在北平城下的时候,朱棣大军赶到了永平,胆小无能的江阴侯自知不是燕王对手,竟然不战而退,永平得以解围。基于对守城将领的信任,朱棣同洪都之战中的朱元璋一样,在解围之后没有立马回师(解除安丰之围后,朱元璋令徐达率军取庐州),而是北上奔袭大宁(今在内蒙古)。
结果朱棣不仅收服了宁王朱权的部队,而且还得到了他手里的蒙古骑兵——朵颜三卫,实力大增(《明史》记载宁王“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骑兵皆骁勇善战“)。
同年十一月,朱棣率燕军主力冒着风雪快马加鞭赶回北平,李景隆的一万前线巡防兵和突然杀到的燕军刚打个照面便被燕军吃掉了,然后朱棣根本不给李景隆喘息的时间,便向李景隆的后方发起攻击,最后明军溃败,李景隆带着残部狼狈地逃走了。最后,北平城内的守军和城外燕军对围攻北平的明军里外夹击,朱棣版“北平保卫战”以大获全胜告终。
燕军剧照
有意思的是,北平城在最危险的时候,也和洪都一样,都面临着失守的风险,明军将领瞿能一度要攻破张掖门,但因为受到李景隆的猜忌,只得无奈撤回。
纵观此战中,处于劣势的朱棣所采用的用兵谋略几乎和洪都之战时朱元璋所用策略一模一样,二人都用了一招“兵出在外”,以使敌军主力误判形势,最终败北。而李景隆和陈友谅的失败轨迹也十分相似,不得不说,陈友谅在洪都之战中的失败教训太深刻。
洪都之战是陈友谅和朱元璋两军对阵的转折点,而李景隆之败则标志着朱棣和朱允炆之间攻守之势发生逆转,胜利的天平逐渐倾向朱棣这边,历史不可谓不相似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