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 河口桥头乡边境安置点:人上楼,屋抵边,心向党

2020-09-03新闻3

农历七月的下湾子村,开始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傍晚时分,在河口县桥头乡老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刮堆、扬尘、装袋,乡亲们在宽阔的晒场上忙着收包谷,一片人勤收获忙的场景。

“更好的生活靠自己”

“脱贫只是第一步,好日子还在后头”,建档立卡户张富荣一边忙着手中的活计,一边向记者细数易地搬迁和脱贫后的变化。他对当前的生活,似乎还有更高的期许,“政府帮我们修了房子,让我们脱了贫,住的不用操心,吃穿没有问题,可是要过得更好,还是要靠自己努力”。

老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和张富荣一起搬到这个安置点的还有28户,他们都是从下湾子村的山头林间搬出来的,29户人家从石墙土木房一跃住进了单元楼。按照人均不超过25平方米的政策,张富荣一家4口人分到了一套100平的三居室,说话间,他又到亮堂堂的厨房里忙碌起了晚饭。看得出,羞涩又得意的张富荣对生活充满了信心。

张富荣

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29户搬迁户中5名党员迅速成立了党支部,张富荣就是其中一名党员,“虽然识字不多,但大家喊我干,想着带领他们做点什么,永远跟着党组织”,为人朴实、耿直的张富荣在今年5月又通过党员大会选举、党组织批准,担任了党支部书记,他从微信打字开始学起,逐步熟悉起了基层党组织的工作。

作为支部书记,又是一名少数民族党员,张富荣善用自己的民族语言,向群众宣传党的政策、方针,引导群众心向党、感党恩,筑牢边疆民族团结进步的坚强根基。

“幸福的底气来自奋斗”

刚搬迁时,由于下湾子村地处山区,耕地较少,村民们除了种粮食之外,主要稳定收入还是靠务工。村里除了为大家提供务工信息之外,还开发了公益性岗位,张富荣就是其中一员,凭借着自己的勤劳,每个月又有500元的收入,而两口子一年农闲务工收入也有15000元左右,再加上国家发放的每人每年3000元的边境补贴,日子自然不用愁,这就是他向往幸福生活的底气。

张小兰与记者交谈

同样,靠就业脱贫的建档立卡户杨朝光,家里家具一应俱全、摆设干净整洁,完全找不到原来在山里的简陋生活元素,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面对称赞,妻子张小兰心里乐开了花,“是孩子们出去打工寄回钱来置办的”。在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宣传动员下,他家儿子和女儿一起到广东务工,人均年收入过万元,实现了高质量稳定脱贫。

产业和就业是搬迁群众的两件重要心事,也是党委、政府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他们搬出来后,交通便利、信息畅通,加上政府有效组织,当前稳定就业成了安置点一大重要支撑;同时,在产业扶持上,又动员群众因地制宜种下了橘子、柚子等林果经济作物,逐步实现可持续增收致富。

桥头乡人民政府副乡长王安顺

据桥头乡人民政府副乡长王安顺介绍,全乡有抵边安置的易地扶贫搬迁点2个,分别是老卡安置点和纸厂安置点,共安置群众56户233人,桥头乡党委、政府通过产业、就业、社会保障兜底等政策实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前,桥头乡围绕“橘柚之乡”目标,引导群众种植柑橘5500余亩、红心柚4800亩,为建档立卡户稳定脱贫拓宽了增收渠道。

“楼长把人心聚到一起”

在纸厂安置点,记者见到了正在履行“楼长”职责的建档立卡户杨朝富,正在向群众宣传环境卫生整治的政策。原来,他们从不同的地方搬下来后,大家互相不认识,管理起来很不方便,在桥头乡党委、政府指导下搬来的群众成立了管理委员会,大家选举出了自己信得过的代表,担任楼长,负责统筹协调整栋楼的大小事务,为大家提供服务。

纸厂安置点小区离国境线不足百米,住在这里的群众除了要发展自身的生产之外,还履行着守边固边的责任和义务,在日常生活中守护着每一寸国土。

老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桥头乡宣传委员陈加丽告诉记者,群众搬迁出来后,乡党委加强对村组干部的培训教育,提升基层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让边疆民族群众学会感党恩,向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在安置点还定期开展“电影下村”和文艺活动,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同时,成立了村史馆,让大家能够铭记变化、传承民族文化,留住乡愁。

▇ 转载请注明来源:自贸时代 看河口 ▇

记者:胡涛 张斌 杨振宇 陈加丽

#扶贫#就业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