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智先觉变通之,乃掘铜山,俯视仰观,铸而为钱。使内方象地,外圆象天。大矣哉!钱之为体,有乾有坤。内则其方,外则其圆。其积如山,其流如川。动静有时,行藏有节。市井便易,不患耗损。难朽象寿,不匮象道;故能长久,为世神宝。亲爱如兄,字曰“孔方”。
这是西晋鲁褒《钱神论》中的一段话,熟悉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古代中国历经千年波折,到了西晋时代,政治、文化到经济,整个中华民族血液中传承的内容几乎已经基本定型,虽然后世又在不断修修补补,但是从未跳出固有的传承体系中。而我们的货币也在这时完成了定型,外圆内方的形制让“孔方兄”的雅号逐渐流行开来。
常见的铜钱式样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中提到,货币最初的形式是一般等价物,货币的出现时生产力发展,社会分工的产物。中国先民自然也就很早就认识到货币的作用,从最初的贝类到兽骨再到金属铸币,慢慢历史长河中,中国的货币制度几经变化,最终才得以形成固定的体系。今天,就让老书蠡为您简单的梳理一番。
一、“外貌协会”的先民货币
马克思从西方历史出发,得出了一个结论“货币天然是金银,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这句话对于文科生来说是不陌生的,简而言之就是最初充当货币的形式的是金银。但是在中国,真正充当货币的却是以贝类和铜为主。
在部落经济中,由于生产力低下,普通的以物易物完全可以满足日常需求。而到了部落联盟时代,随着国家的形成与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也展现出了足够的活力,人们开始寻求更为轻便、快捷的交易方式,于是货币便应运而生。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汉书·食货志》)
古人对于货币的作为流通手段以及价值标记的作用已经有着极其清醒的认识,这种认识源自于对社会经济的观察以及货币对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的积极影响。
网图,侵删。贝币的基本形式
那么为什么会选择贝类作为货币呢?
首先,能够充当货币的必须是稀有且有价值的。古人所用的贝类并非是河边随手捡到的淡水贝,而是来自于亚热带浅海的贝类,从遥远的海边辗转运至地处内陆的文明中心,本身就已经附着上了不菲的价值。
其次,这种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事物必须是大多是乐于接受的。贝类所特有的天然色彩,让“外貌协会”的古人疯狂着迷。据考古数据所得,一般中国所用的贝类有两种,一种是背部呈紫色的“紫贝”,另一种是背部带有一层黄圈的“还贝”。这样极具装饰意义的贝壳,自然成为古人所追求的稀缺品。
最后,贝类还有就是其所具有的大小适中,便于计数与携带的特点,这就让它可以轻易的为其他商品标价,也便于交易。
种种原因交织在一起,让贝币在远古时代的盛行一时。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河南安阳妇好墓发掘出土了近六千八百枚海贝,经鉴定为货贝,这些贝类来自于我国东南沿海海域,充分揭示了当年的商业经济的盛况,以及商代贸易的发达。
网图,侵删。妇好墓出土贝币
到了商代中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贝币已经渐渐无法满足人们的交易需求,于是人们开始采取利用骨、陶、石、玉、金以及铜等不同材质仿制贝币,而“铜贝”的出现,将中国币制的历史又向前推了一把。
二、从农具到“布币”
历史的轨迹从商代一路滑行,当时间来到东周时期,地处中原的农业文明取得了极大地进步,青铜器成为这个文明的基础。随着生产力的提升,青铜器的作用越来越广泛,从礼器到农具,无一不包。而作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生产工具,形状如铲一样的铲也成为百姓乐于接受的物品。同时,青铜铲凝结着人类的劳动价值,便自然而然的充当起了一般等价物,这种类似于铲状工具的货币便被称为“布”,也称“布币”。
网图,侵删。西周时期的青铜农具式样
老书蠡查了一下有关“布”这个称谓的解释,一般学者认为是由于在青铜器大量充当货币之前,很长一段时间人们习惯于用布作为交易媒介,因此也将这个称谓保留,将这个由农具发展而来的货币称作“布”。相信很多读者读到此处,心中会默念一句“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经里的布就是正常的布匹,是以物易物的交易形式,并非是“布币”。
从布币铸行的年代来看,一般都认为起始于春秋而盛行于战国。也有人从部分发掘而出的考古结果出发,认为陕西临潼零口街等出土的多件西周“青铜铲”(原始布币)暗示着布币最早在西周就已经正式成为流通货币,但从各方面的情况看,殷商和西周的青铜铲,形体大,分量重,还没有脱离农具的原形,基本上只是以实物形态,属于财富形态和交换媒介,并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货币。
从主要发行国家来看,基本上先从中原腹地的农业发达地区向周边渐渐扩散而来。而从历史记录来看,布币的使用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逆推,即先有布币的大量流通,才慢慢的为统治者所接受。
从形式上来看,布币的发展从早期的“空首布”(保留农具时用以安装木柄的孔)到“平首布”(这一类型包含“尖足布”“方足布”以及“圆足布”三种形态),此外还有流行于魏国安阳地区的“釿布”。其实从这个演变之中,可以明显的看到,农具的形式在渐渐消失,货币的流通功能在不断被放大,在演变的过程之中基本上保持从大到小,从重到轻的规律。
网图,侵删。尖足布
布币在铸造的时候基本会标记出铸造地的地名,由此,可以视为是基本地方掌握货币铸造权的一种形式。
三、原始遗留的荆楚货币
话分两头,贝类作为货币并未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抛弃。相反,在南方的荆楚大地顽强的生存下来了。作为“我蛮夷也”的楚国,在文化上一直保持着相对独立性,与周王朝所属的黄河流域文明有着显著差别。
网图,侵删。楚贝
楚国的货币由殷商时期的铜贝演化而来,逐渐形成了以楚贝为主的货币体系,同时还发行名为“郢爰”的黄金称量货币,“郢”为楚都城名,“爰”为货币重量单位,又名印子金,或称金钣。这种金钣大多呈方形,少数呈圆形,上面用铜印印为若干个小方块,看似乌龟壳,因此又被称为“龟币”。史料中并未记载此类型的货币出现在何时,因而无法断定《竹书纪年》中记载的“周厉王元年,楚人即来献龟、贝”中的“龟”“贝”二者是否就是金币和铜贝。
在形式上,楚贝保留了贝壳的样式,正面凸起,背部扁平或凹入,端有穿孔,面部阴刻文字,就让整个楚贝的颜值不高,被后人称为“鬼脸钱”,又称“蚁鼻钱”。除此之外,楚人也铸造了布币,只是在形式上和中原地区的布币出入甚大,这种布币身体狭长、首铸一孔,所刻文字也古怪难认,被称为“楚釿布”,另外楚国还曾铸造青铜钱牌,也曾流行一时。
四、从刀具到“刀币”
与布币同时存在的还有“刀币”,主要流通的地区在北方的燕国和东方的齐国,赵国也曾经出于和邻近的燕国、齐国贸易需要而铸造刀币。刀币的出现,可能也与布币类似,是日常用具参与交易的结果。地处中原地区农业文明发达,因此以农具为主要交易对象;而处于北方及东方的燕国、齐国,渔猎文明发达,刀具成为日常所必须品,因此渐渐充当起一般等价物的角色,最终成流通的货币。
在货币形式上,燕国的明字刀(刀身上刻有明字)、尖首刀、针首刀;齐国的三字刀(齐法化刀)、四字刀(齐之法化刀)、五字刀(安阳之法化和即墨之法化刀)、六字刀(齐建邦之法化刀)、还有齐明刀、博山刀等;赵国的甘丹刀、白人刀等;中山国的城白直刀和白人直刀等。
网图,侵删。齐国刀币
作为和布币并行的货币,老书蠡这里并未查到详实的兑换标准。因此,这样的混乱的货币体系必然与大一统的历史潮流相冲突,一个统一的货币形制应运而出。
纵观先秦时期的货币形式,无论是从货币的形式还是交易规则,都是原始的,自下而上的产生于发展,但是这种发展却是文明演化的必然结果。因此,每次读到先秦史,总会觉得热泪盈眶,因为在每个进步的瞬间,都是无数先民的辛酸与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