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刘邦赏张良3万户,张良只要了1000户,这背后包含极大的智慧

2020-09-03新闻6

封建王朝中一直存在着两个矛盾:第一个矛盾便是书生与武将之间的矛盾,书生瞧不起武将只会埋头前进不看方向,而武将也鄙视书生只会在幕后指手画脚,没有一点实践的能力。

而第二个矛盾则是能臣与君王之间的矛盾,君王在创业之初渴望能臣,恨不得能够把他们当祖宗供着,然而一旦事业成功之后,能臣转变为功臣很快就会遭到君王的屠戮。

这两个矛盾在刘邦和张良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两个人可以说是数千年以来中国历史的缩影,刘邦无疑是实践派的君王,而张良无疑就是书生中的能臣。今天笔者给大家讲述一段张良与刘邦的智慧故事,希望从他们两人的交锋中能给与各位启发。

由平民出生的刘邦所建立的汉朝是一个颠覆性的朝代,这种颠覆不仅指秦朝的灭亡,背后更重要的是底层平民力量的崛起。《史记》上有一句振聋发聩但又令统治者讳莫如深的名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这句话虽然是由陈胜的口说出来的,但实际的践行者确实被很多人瞧不上的刘邦。刘邦许许多多的操作可谓是令人大开眼界,例如彭城之围他数次将自己的儿子扔下马车,而在项羽俘获了他的父亲之后,他居然能够毫不羞愧地说出“愿分一杯羹”这样的话,这令当时的贵族以及一般的读书人都相当瞧不上。

当然了,刘邦本人也看不上整天之乎者也的读书人,“今大王慢而少礼,士廉节者不来”是司马迁对他的总结,实际上刘邦对于读书人的许多行为远没有司马迁说的这么含蓄,司马迁应该是看在了汉武帝的面子上才隐晦地说了这么一句话。

往人家帽子里尿尿的事情,大概只有小孩子才能干得出来吧?但当时的刘邦已经四五十岁了,你很难想象这是一个执掌着千军万马的大人物。当然了,刘邦最大的优点也在于此,他不看重出身而看重才华的特点使得他笼络了许许多多能打的人,这些人的出身大都很低微。

例如“屠猪卖狗”的樊哙,在鸿门宴上我们得以领略这个人物的风采,“大礼不辞小让,大行不顾细谨”,你很难想象得出这样的话能够从他的嘴里说出来。

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他扛着生猪肉大啃的画面,以及项羽的那一句:“壮士复能饮乎?”如果要评选秦末汉初最耿直可爱的人,我愿意给樊哙一票。而萧何、韩信、曹参、夏侯婴、周勃、卢绾等等如雷贯耳的人物,出身也都是一些低微的官员乃至是养蚕缫丝的底层人士,可以说刘邦的时代是一个风云际会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了瑰丽想象的梦幻的时代。

在这些人当中,张良的出身显然是最高贵的,他的祖上“五世相韩”,可以说与项羽比起来丝毫不逊色。况且张良是一位少年英雄,他在韩国灭亡之后便散尽家财,直到在博浪沙伏击秦始皇失败后才亡命天涯。

刘邦与张良可谓是一见如故,但张良从见到刘邦的那一刻起,便明白他们从来都不是一路人,早晚有一天是要分道扬镳的。

张良认为刘邦是天命所归的君王,而刘邦认为张良是百年不遇的谋士,这便已经完全足够了。张良在刘邦阵营中立下了许多功劳,除了鸿门宴这样决定刘邦生死的重要节点之外,刘邦的很多成绩都离不开张良。

良曰:“沛公殆天授。”

正是这样的预感,使得张良在刘邦创业之初便紧紧跟随,当年刘邦攻取南阳便是张良一再坚持的结果。

从攻取南阳到智取峣关再到鸿门宴上的刀光剑影,刘邦生命中许许多多的重要时刻都有着张良的身影。正是张良敏锐的嗅觉和一再坚持,使得刘邦在被封为汉中之后死守此地,并且通过“火烧栈道”和“修书项羽”的方式,使得项羽再一次放松了对刘邦的警惕。

而刘邦在张良的一步一步教导之下,成功地打赢了楚汉之争,并且使得韩信不敢谋反且笼络了彭越、英布等颇有势力的地方武装。可以说,没有张良近乎上帝视角的战略眼光,刘邦根本不可能取得如此成就。

因此,取得天下之后,刘邦给下属“分红”时,主动给张良“三万户”的封地。

要知道,萧何的封地才八千户而已,即便是后来增加了两千户也才一万户。而被认为是战功第一的曹参,他的食邑也只比萧何多了六百三十户,而张良的食邑竟然达到了他们的三倍之多,这几乎是难以想象的。

然而此时的张良并不觉得这是一件好事,他目睹了萧何与曹参之间的争斗以及刘邦与韩信之间的相互猜忌,深深地明白这样的荣华富贵不是他所能享受的,他为此并没有接受刘邦的封赏。《史记》记载:

张良说:“我当年就是在陈留这个地方遇见您的,这是天意如此,我愿意将陈留作为我的封地。”陈留是一个相当小的地方,计算成食邑的话,仅有千户,与刘邦封赏他的三万户相比,相差甚远。

但张良对此并不在意,他在西汉建立不久之后便称病不出了。张良深深地明白他的身份是两个矛盾的集合体,他作为一个没有丝毫战功的谋士,封地大于曹参这样的武将必定会遭到大臣的不满,而他的地位高于萧何这样的沛县元老,也很难使得沛县核心集团信服。

毕竟,陪伴着刘邦一起从沛县走到今天的不是他张良,而是萧何、曹参、樊哙这样的沛县老乡。更为重要的是,刘邦此时完全沉浸在胜利的喜悦当中,假设哪天他一旦认为自己的封地过大是一个威胁,恐怕就张良的性命就此难保了。

司马迁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人世间的本质“世人熙熙,皆为利来;世人攘攘,皆为利往。”

以萧何和曹参二人分别为首的文臣集团和武将新贵族集团在汉朝初年便展开了殊死搏斗,而刘邦不得不以扶植萧何来打压曹参,目睹了此事的张良深得其中三昧。而早在韩信假代齐王之时,刘邦就流露出了对他的杀心。“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句千古名言便张良对韩信萧何等人的警醒。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张良以一种巧妙的方式退场,而眷恋红尘富贵的韩信则在不久之后便被吕后设计杀死,诸多的异姓王要么是因“谋反”被杀,要么就是在“谋反”的路上,刘邦与这帮兄弟早已为利益争得你死我活。

由此可见张良选择陈留这个地方作为自己的封地,实在是一件高明得不能再高明的事情了,千年以来的无数学者都将他奉为“谋圣”不是没有道理的。由此反观东汉末年的诸葛亮之流,他的谋略不如张良却对权力格外在意,虽然他最终成为了刘备的托孤之人,但活活累死在任上的滋味着实不好受吧?

张良看透了刘邦的把戏,可诸葛亮却没能看透刘备摔阿斗的把戏,功力还是差了一大截啊!

所谓读史使人明智,历史上很多的故事都能给我们以启发。

曾国藩曾言:“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年轻时期的曾国藩甚至可以用“愚笨”来形容。他能以庸才之资,而成一代“圣贤”,就在于日夜勤学苦读。

可见,读书真的能启迪智慧。

曾国藩的书桌上,就常年摆着一本奇书——《智囊全集》。曾国藩日夜捧读,如痴如醉。出了曾国藩之外,这本书被纪晓岚倒背如流,康熙只允许内部流传,杜月笙得到这本书之后如若至宝,因为他识字不多,就让人边读边讲解,经常听得如醉如痴,感慨说:“读懂这本书,才算读懂了社会。”

即便是在现代社会,很多企业的老总也都喜欢读这本书,万达集团的董事长王健林就非常推崇这本书,从中学会了很多道理智慧,他也将这本书推荐给万达高层诵读。

而他们,都是为了传承《智囊全集》中智慧。因为,唯有智慧,才是“英雄不问出处”的立身之本。

《智囊》是明代奇才冯梦龙所著一部智慧故事总集,全书收录了上讫先秦下至明代1238个谋略智慧故事。将古人智慧以故事方式展现,有趣;然后再进行解读,提炼出人生智慧,有料。

因此,笔者建议各位可以读一读这本奇书,不过原版的乃是文言文叙述,理解难度较大。笔者在这里向大家推荐一套文、白对照版的《智囊全集》。需要《智囊全集》的朋友,可以点击下方横条,进行购买~

#楚汉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