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张良、萧何、韩信三人辅佐刘邦,各显神通,为何项羽一个也用不好

2020-09-02新闻12

项羽当年意气风发,征战多年未曾有败,一心带着部下搞事业,谁人见了项王都俯首称臣。他身边更是有谋臣在辅助,陈平和范增都是胸有丘壑,智谋过人的大谋士,为何最后陈平跑了,只留下范增一人独撑场面?

不仅如此,这仅有的范增项羽也用不来,最后落得个负气出走,死在半道的下场。对比之下,刘邦手下不仅人才多,还都能驾驭好,平衡好,三个人三条线,每个人都在自己的领域内做到了极致,真是人比人气死人!

刘邦知人善用,良将谋士众多,鸿门宴后项王手下陈平有意投靠

不像项羽力能扛鼎,刘邦不美不强不惨,身上几乎没什么“吸粉”的优点。但他很有自知之明,自己做不来的事情,就放手让专业的人去做。而且作为领导,在决策上他不含糊,他总能在复杂的处境中做出最正确的判断,并立即执行。

刘邦的这种领导风格,吸引了项羽谋士陈平的注意,陈平早在鸿门宴上就倾心于刘邦。刘邦被软禁在咸阳城时,苦恼不已,于是向谋士张良求助。张良也手足无措,一时间想不出什么好主意,于是放手一搏决定去找有意投靠的陈平。陈平和张良一见如故,很是投缘,于是二人唱红脸白脸,引走范增,救出刘邦。

刘邦困于荥阳,危急之际,陈平想出计策散布谣言,气走亚父范增

此后,楚汉战争中,刘邦又被困于荥阳,陈平此时已经投奔刘邦。思来想去,陈平决定放出谣言,声称亚父范增伙同刘邦要灭了项王,然后再分天下。这个谣言越传越远,项羽听到了风声。

由此引发了项羽对范增的疑心。项羽这个人我们总说他自负,其实他内心也是怕这怕那,于是他架空了亚父,不让他参与重大事务,这就导致范增非常生气。范增是在70岁高龄时,参与了项羽和项梁二人组建的联盟,项梁战死以后,一直忠心耿耿地追随着项羽,都这个年纪了,他还有什么倒戈的必要,不如回家养老了。

范增对项羽的不信任感到生气,临走之前对项王说了一句话:“天下事,大部分已经定下来了,项王好自为之。”范增参军时候已经是古稀之年,经过这几年征战,再加上楚汉战争爆发,这位年事已高的谋士早已油尽灯枯。范增死于“背疽”(放到现在也不是个大毛病),生前没能回到彭城。

就这样,刘邦采取陈平的反间计除掉了项羽手下最有名的谋士范增。范增是主战派,坚决反对议和,如果早听他的,刘邦就没有机会蹦跶那么久。

良将纪信出谋划策,使出调虎离山之计

在荥阳战场上一直处于项强刘弱的局面。 仅凭借离间计只能引走范增,刘邦还在荥阳城内无法脱身。再拖延时间,刘邦很可能成为项羽的俘虏,因此离间计只能是计划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在不利的境地中,为什么刘邦能顺利地从荥阳城脱身,毫发无损?

在正面战场上,还有其他人帮助刘邦,刘邦才能蒙蔽项羽的双眼,保全自己。陈平使出离间计后,有一个人挺身而出,此人就是纪信。纪信在鸿门宴中就出场过,当时刘邦带了4个武将去参加鸿门宴,其中就有纪信。纪信见形势危急,汉王被困于城内,主动上前对刘邦说:“请汉王把你的衣服给我。”

于是,刘邦就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给他。纪信穿上刘邦的衣服,坐着汉王的车马化身作“汉王”,出城投降。而另一方面,在他拖延时间的时候,刘邦带着自己的十几个从西门偷偷的溜走,逃之夭夭。

刘邦跑了,自然是祸患无穷,他身边有众多谋士和将领,等到时机到了一定能崛起称王。如果有范增在身边当谋士,项王也不至于落得放走刘邦,自刎乌江的下场。一切都是项羽自己的过错,有谋士不善用,悔之晚矣。

项羽凭借着天生神力和名将后裔的身份,狂妄自大,不相信别人,听信谣言不相信忠心耿耿的亚父范增。孤立无援是他自食其果,个人的力量终究抵不过一个团队。刘邦是草民出身,自知身上几乎没有优点,于是知人善用相信别人的建议,多次化险为夷。最终,战胜项王,夺得天下,成为汉高祖。态度决定一切,或许就是这个意思。

参考资料:《史记·项羽本纪》

#楚汉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