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底,一场义诊活动在拉萨市人民医院举行。“北京医生来义诊了!”消息传开,当地患者从四面八方赶来。41岁的德吉牵着小孙女的手出现在院子里,上一次来医院,她还需要坐轮椅,但现在即使抛掉拐杖,她也能自如行走了。“是北京来的医生给我做的手术,除了感谢,还是感谢。”德吉眼里充满感激。
北京医生在拉萨市人民医院义诊
为留下一支带不走的优秀医疗队,北京从2015年开始探索组团式医疗援藏,从硬件投入、学科建设、资金保障、人才培养等多方面提升当地医疗水平。在北京援藏医疗队的协助下,拉萨市人民医院2017年顺利完成“三甲”创建。如今,拉萨市人民医院的医疗水平逐年提升,正在从三甲医院走向“强三甲”。
北京医生在拉萨市人民医院义诊
“以院包科”为患者带来福音
德吉的老家位于那曲市尼玛县,海拔5000米的高原气候寒冷,她32岁就患上了关节炎。头些年她靠吃药、理疗进行保守治疗,没想到病情越来越严重,最后只能靠轮椅行走,日常起居也需要丈夫帮忙。在近乎绝望时,一个重新站起来的机会来到了她面前。
去年8月,随着第五批北京援藏医疗队来到拉萨,北京积水潭医院“以院包科”,与拉萨市人民医院签订骨科援助协议,并针对拉萨建档立卡户开展大病专项救治工作,减轻患者的负担。拉萨市人民医院在各地走访贫困户时,了解到德吉的病情,并将她带到医院诊治。
作为建档立卡户,德吉没有花一分钱,完成了两次共计近30万元的手术治疗。手术后第3天,她就可以下地走路了。德吉最近来医院复查,她希望在北京医生的帮助下,能把手指关节炎进一步治好。
“以院包科”是北京在组团式医疗援助中蹚出的一条道。除了北京积水潭医院包骨科,北京妇产医院包妇产科、北京儿研所包儿科、北京安贞医院包心脏内科、北京宣武医院包神经内科……组团式援藏医疗队把北京最好的医疗资源带给了当地百姓。
拉萨的本地骨科大夫落松群培正在查房
“师带徒”培养优秀的本地人才
拉萨市人民医院的骨科病房里,35岁的骨科大夫落松群培正在查房。病床上,80岁的老奶奶露出笑容,向落松群培伸出大拇指。十多天前,她在家中不慎摔倒,导致股骨骨折。在落松群培的微创治疗下,老奶奶很快就能下地走路。
“我现在能够独立进行微创手术,全离不开师父们的教导。”说起自己的“北京师父”,落松群培打开了话匣子。
北京援藏医生魏红涛带拉萨当地的医生徒弟现场诊疗
来自北京积水潭医院的龚晓峰,是落松群培的第一位“北京师父”。以前遇到骨折病人,当地医生会用手术刀切个大口子,但术后伤口愈合慢,甚至容易感染。龚晓峰到来后,手把手教本地医生进行微创治疗,这让拉萨市人民医院在创伤治疗方面得到明显改进。
北京援藏医生魏红涛带拉萨当地的医生徒弟现场诊疗
医院每一年都会迎来新一批援藏医生,这让落松群培有了接触更多领域的机会。这几年,落松群培已先后跟随不同的援藏医生,学习了手外科、脊柱、小儿骨科等多个领域的最新诊疗方法。
由于西藏的小儿骨科领域还比较落后,在今年北京组建新一批援藏医疗队时,落松群培表达了对小儿骨科专家的需求。于是,他迎来了自己的第四位师父——来自北京积水潭医院的副主任医师杨劼。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杨劼已经带徒弟们进行了近十场手术,填补了西藏小儿骨科专业诊疗的空白。
朝着“强三甲”迈进
在组团式医疗援藏中,北京不仅派来了专业医生,还派来了管理人员,共同提升藏区医院诊疗水平和管理水平。2015年到2017年,北京援藏医疗队用了两年多时间,成功帮助拉萨市人民医院实现由三级乙等到三级甲等的创建,成为西藏自治区7个地市级医院中第一个成功创建三级甲等的医院。
今年年初,当疫情在国内爆发后,拉萨市人民医院用3天时间,迅速建成了发热门诊和隔离病房,助力雪域高原打赢抗疫阻击战。如今,在新建起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每天最多可以检测一千个样本。
北京援藏医生魏红涛带拉萨当地的医生徒弟现场诊疗
作为拉萨市人民医院的后勤管理人员,来自北京口腔医院的孙晓东本在今年7月就可以结束一年的援藏工作,但他选择了延期回京。他说,自己负责的工作有一定连续性,希望继续留下来帮助医院提升管理能力。
北京援藏干部、拉萨市人民医院院长任轶介绍,目前,医院正在全力攻坚“强三甲”,新增皮肤科、精神科、临床心理科3个专业学科,并将原有的19个诊疗科目增加至目前的32个。同时,按照将医院建成“大病不出藏”兜底医院的目标要求,针对大病病种清单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马婧 和冠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