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当地有一句谚语叫做“始于史,终于钟”,这是说的浙江当地的状元,在清朝时是由史大成开启,而最后一个状元叫做钟骏声,正好贴合了“有史(始)有终(终)”这个词。不过史大成一开始并不是状元,而是探花;之所以能当上这个状元,多亏了他的一手好字。
史大成生于明朝末年,从小就颇有孝名,曾因为母亲病重,效仿古人割肉和药替母亲治病,不仅被当地人所赞颂,还因此上报朝廷,得到朝廷所颁发的“孝子”之名,兼一批钱粮。自幼饱读史书的史大成虽然年纪轻轻就成就非凡,16成秀才,19考取了举人;但他深知明朝此时早已是风雨飘摇,因此断绝入仕的念头,安心在家乡教书育人。
后来清朝入关,曾多次想召他入仕,他也都一应拒绝;等到清朝统治稳定后,父母接连催促,史大成无奈之下重新考虑入仕。因为清朝并不承认明朝的成绩,所以还需他重头再来,不过才学摆在那,史大成很快再次中举。
公元1655年,34岁的史大成赴京赶考,以第18名的优异成绩成为贡士,得以面见天子参加最后一轮的殿试。在殿试中,史大成力压一众学子,以出色的才学被主考官判为殿试第三名。本以为探花郎已是不错成绩,没想到竟还能再进一步。
考官批卷结束就到了皇帝复查阶段,顺治结果史大成的卷子一看,立刻就被他那一手漂亮的字迹惊艳到了,夸其“文气光昌,字法敬慎,必端人也”。就是说史大成文采斐然,字迹严谨工整,必定是一个十分端正的人。龙心大悦之下将原为定下的第三名大笔一挥,改成了第一名,史大成因此成为了状元郎。
按照科举一般的规矩而言,一甲进士一般都被留在京城进入翰林院继续深造,史大成就被封为了翰林院修撰,留守京官需得六年后方能回家探亲。顺治十五年,史大成任修撰方才第四年时,接到了老家传来的加急信,信中是一张父亲的画像。原来年迈的双亲在家思念儿子已久,又无法长途跋涉赶到京城来看望他,就只能寄一张画像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史大成看过画像后泪流满面,当即就像顺治辞官想要回家侍奉父母;顺治听后也大为感动,为他修改律法,规定以后进士只需刘京三年,便让他快马加鞭回去探亲了。但可惜的是,在史大成回去途中,他的父亲就因病逝世,回到家的史大成料理完父亲的后事后,又担忧母亲的身体,迟迟不肯回朝做官。朝廷一气之下剥夺了他的官职,将他贬为庶民。
等到康熙登基,大赦天下,史大成也重新被启用。这时他母亲也已作古,他便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为朝廷培养更多人才当中,始终恪尽职守,果然没有辜负顺治曾经对他的评价,是一位廉洁公正的好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