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被美国封杀并且“休克”之后,中兴作为曾经的全球顶级科技公司颇有些沉寂。不过,在数码科技爱好者的圈子里,这个名字最近被提起的次数又多了起来。
上月初,中兴手机业务负责人倪飞在微博一语惊人,解开了一个在数码圈内保持了许久的悬念:“全球首款屏下摄像头智能手机,就是我中兴!”
苹果也做“丑”手机
2017年9月,苹果在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史蒂夫·乔布斯剧院隆重推出了同样极具视觉冲击力的iPhone X系列手机。和其他厂商一样,苹果也在追赶全面屏的潮流。不同的是,他们更加极端,不仅仅把两侧的边框做得极窄,也毫无保留地去掉了屏幕上方的额头和下巴,达到了削减边框的极致效果。
这时候,要实现真·全面屏效果,只剩下一只拦路虎。遗憾的是,这只拦路虎如此重要,以至于在赶走他之前的一切努力,都暂时被看做白费。因为这只拦路虎,苹果寄予厚望、投入巨资开发的新iPhone设计,在大量媒体和用户中获得了苹果产品中罕有的“丑”的评价。
这只拦路虎就是前置摄像头。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手机自拍、P图、发微博、发朋友圈,这几乎是大部分女性用户的刚需。那么,前置摄像头自然是不可或缺的,甚至于还取代后置拍照,成为部分厂商争夺火热的点。
但是,前置摄像头的存在,和正面一整块屏幕的目标是冲突的。即便是苹果,在这个问题上也不得不暂时妥协,在屏幕上方出挖空一块作为安放摄像头和Face ID组件的空间,也就是后来说的“刘海屏”。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把摄像头做到屏幕下边去。
去年6月3日,连续2家大厂展示了自家的屏下摄像头原型机——先是前OPPO副总裁沈义人在微博发布了一段视频,接着在同一天下午,小米除了展示了自己的屏下摄像头手机视频外,还用公布了自家的“透明屏”技术概念。
这顿时让整个手机圈沸腾了,期待了这么久的技术,这回终于要实现了吗?紧接着,又有许多圈内“消息人士”借着热度,透露了华为、vivo、魅族等厂商也有自己方案的消息,这让沸腾的情绪更加高涨。
不过,他们也许没想到,下一次沸腾要等到今年6月了。6月8日,维信诺宣布推出全球首个可量产的屏下前置摄像头解决方案,采用新透明OLED器件、新型驱动电路和像素结构、高透明新材料等。直到8月初中兴公布消息,称今天将发布量产的屏下摄像头手机,圈内才终于又狂欢起来。
屏幕是个大问题
可能很多人有疑问,被黑漆漆的屏幕挡着,摄像头是怎么看到外面的?实际上,这就是这项技术的关键所在,也是折磨了厂商和爱好者许久的最大难题。
这个技术的核心问题在于屏幕,要搞清楚技术,首先要简单了解一下关于手机屏幕的知识。
乍一看,手机屏幕似乎是一整块会发光、显示图案的板子,但如果贴得很近了,就会看到,它实际上是由无数个小点组成的。
这些小点就是像素点,或者像素,平常我们说的某某手机屏幕xx像素,或者摄像头xx像素,就是指这个屏幕/摄像头感光元件上有xx个这种小点。
这些小点很小,排列又密集,所以只有靠得很近才能看清楚,离远一点就看不出来了。当要显示图像时,背后的控制芯片指挥电流通过,让这些小点按照需要发出不同颜色的光,从整体上看就组成了一幅完整的图片。
对于一个屏幕,像素密度,即单位面积内有多少像素是个很关键的指标。像素密度越大,图像自然越清晰,像素密度越小,图像就越贴近马赛克的效果。通常这个指标用ppi(屏幕像素/对角线长度)来衡量。
在2010年发布iPhone 4时,乔布斯曾提出过“视网膜屏幕”的理论。按照他的说法,人在离手机屏幕最舒适距离(10-12英寸,约25-30厘米)上,屏幕ppi至少要达到300,才看不到像素点。从此以后,ppi>300成为手机屏幕的下限。
可能还有人有疑问,这些像素小点是怎么显示不同颜色的呢?
这些像素小点实际上不是最小的单位,每个像素还可以分成更小的几块,也就是子像素。这些子像素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其排列方法称为像素排列。
比如,我们平常见到的RGB、RGBW,说的就是像素排列,RGB指的是1个像素分成红(Red)、绿、(Green)、蓝(Blue)3个子像素,RGBW则多分出1个白色(White)小块,具体怎么分布取决于厂商对不同屏幕指标(亮度、色差等)的取舍。
在发光时,这些子像素会被激活,像素点也显示相应的颜色,接着组合在一起变成一幅完整的图片。
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屏幕是由这么多小块组成的,近看可以看出,摸上去确实一整块的感觉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你摸到的不是屏幕,只是外面的盖板玻璃。通常盖板玻璃下面还有一层触摸层,用来感应触摸操作的,再下面才是显示面板。
接下来再说一下屏幕的材质,这里以目前最为流行的OLED屏幕为例。
OLED是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的英文简称,其发光机制是通过载流子注入和复合导致发光。
OLED屏幕的结构共有6层,从上到下分别是基层、阳极、空穴传输层、发光层、电子传输层、阴极。具体来说,当通电时,电子和空穴分别从阴极和阳极注入到电子和空穴传输层,然后分别迁移到发光层,相遇形成激子使发光分子激发,后者经过辐射后发出可见光。
大致上,OLED屏幕的像素就是一个“三明治”,正负电分分别从阳极和阴极到达发光层,相遇后发出能量激活发光层,“biu”一下射出有颜色的光线来。
了解了以上屏幕知识,接下来就可以看看屏下摄像头的难题具体是怎么解决的了。
各显神通
目前虽然有很多厂商在攻关这个技术,但略微有些具体信息的技术只有2种。
透明像素方案
早前,深圳地铁6号、10号线和北京地铁6号线都出现了一种奇特窗户。这种窗户虽然是透明的,但在部分位置却可以显示出图像,播放站点资讯和新闻,十分抓人眼球。
同时,小米前不久在的10周年发布会上推出了一种售价5万元的透明电视。同样,这种电视平时也是透明的,但是打开后却能在透明的玻璃上播放图像。
目前,电视上用到的大型OLED面板基本上都是LG提供的,这里我们介绍一下LG的做法——它屏幕中新增了一种“透明子像素”。这种像素并不会发光,也不会参与到图像显示,但它自身却是由高透明材料制成的。
最终,当无数个这样的像素点均匀地分布在面板上时,屏幕也自然而然地会获得一定的通透效果,但同时又能兼顾彩色图像的显示。
比如,小米透明电视就是添加增加了近50%区域的“透明子像素”,从而在视觉上实现了较高的透明度。
但是这种方法的弊端也很明显——你添加了50%区域的不发光像素,那不就相当于降低了50%的像素密度吗?这实际上造成了分辨率的大大下降,这也是为什么包括小米透明电视只能做到40%透明度、1080P分辨率的水平。
不过,这种方法还有一个升级版,这和OLED材料的特质有关。
从上面的图片中可以看到,OLED屏幕的结构非常简单,在透明的玻璃基板之上,基本上就是阳极和阴极夹着发光层的“三明治”结构。那么,保证发光层不动,把上下2层“面包”做成透明的,不就可以使这个像素在不通电的时候呈现透明颜色吗?
这也是部分厂商正在尝试的方案,比如小米曾经公布的方案:
他们表示,“全新定制屏幕在前置摄像机区域是一块小的‘透明屏’,具有低反射、高透光率的特性。平时可以作为正常的显示区域,而在拍照时将会变成透明,让光线通过,从而实现自拍。在显示区域的下方,集成了我们传统的摄像头模组。”
像素缝隙方案
另一种方法是不改变像素,而是利用屏幕本身特质的。
前面讲到,虽然手机屏幕看起来是一整块面板,但实际上并不是完整的,而是由几千万个小的像素点之间组成的,像素点之间存在缝隙。这就构成了屏下摄像头的基础。
看过红海行动的人或许记得电影中的一幕,狙击手在瞄准时,他的瞄准镜蒙着一块布。可能很多人看到这里都会有疑惑,难道这样不影响视线吗?
不仅不影响视线,这样做还可以避免镜头反光照到对方,引起警觉。
这么做的原理是,物体反射或发出无数条光线,其中部分会在穿过透光点后相交,这时物体就成像。遮挡住凸透镜一部分后,只是遮住了部分光线,仍有光线能相交,所以仍能成像,只是暗一点罢了。
不信的话,你可以想一想百叶窗。当你从远处看半开着的百叶窗,虽然叶片阻住了部分,但仍能看到外面的景象。或者你可以现在拿出一张纸巾,将其最薄一层揭下,放在眼前,看看能不能看到外面的景象。
屏下摄像头同样可以利用这个原理,利用像素之间的缝隙作为透光孔采集图像。根据此前公布的专利,这应该是OPPO的技术方案之一。
不过,这种方案有一个先天的限制,那就是能有多少光线透过来。正如百叶窗一样,叶片合上得越多,透过的光线就越少,接收到的景象就越模糊。而屏幕的透光率和像素指标是冲突的,像素越密集,像素间的缝隙就越小,能透过的光就越少。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OPPO一方面在硬件上下功夫,在屏下摄像头的区域,采用一种透光率更高的“透明材料”进行覆盖,同时对摄像头组件进行定制化升级,提高感光率。除此之外,根据他们的专利,他们还在像素缝隙中使用了微透镜,增加采光量。
此外,这种方法还需要非常强大的算法配合,因为经过不同部分缝隙透过来的光,传递的信息都是不同的,要用算法将其整合成一张图像。不过在AI技术发达的今天,算法“猜”图像已经不是新鲜事儿了。
有意思的是,在中兴宣布将发布首款量产屏下摄像头手机后,小米也紧接着公布了一款“明年量产”的“第三代屏下摄像头”手机。而根据其描述,这个“第三代屏幕摄像头”技术似乎不同于他们之前公布的透明像素方案,而是采用了像素缝隙的方案。
除了上述2种方案外,据行业消息人士称,其他手机或供应链厂商还有多种方案,比如昨晚中兴发布的屏下摄像头手机,好像是在透明像素和像素排列方面双管齐下:
vivo采用2块屏幕方案,在屏幕主要部分使用AMOLED材质屏幕,在屏下摄像头上方使用透光率更高的PMOLED屏幕;
魅族则是考虑采用石墨烯材料作为导光材料;
京东方的方案简单粗暴,直接就在屏下摄像头处配备2块屏幕,需要用到屛下摄像头时,对应部分的屏幕直接移动走;
华为的方案则比较奇葩,通过液晶调光膜+补光灯,用电压调节部分屏幕区域液晶层的透明度。这种方法不仅可以用于屛下摄像头,还可以调节背盖的透明度,实现手机背盖在雾面和透明之间的随意调节。